《必修四政治思维导图》
一、经济生活
1. 生产与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消费调节生产。
-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 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
-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
- 稳定物价,改善消费环境。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倡导科学理性消费。
- 影响消费的因素:
- 根本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 主要因素: 居民收入(收入水平、收入差距)
- 其他因素: 物价水平、消费心理、商品性能和质量、广告
2.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 生产: 生产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分配: 分配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 交换: 交换是实现产品价值的必要环节。
- 消费: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是最终环节。
- 整体关系: 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决定交换,交换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3. 基本经济制度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公有制:
- 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 非公有制经济:
- 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公有制:
-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按劳分配:
-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
-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 按生产要素分配:
- 允许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 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按劳分配: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企业与经营者
- 公司的类型:
- 有限责任公司
- 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的经营目标:
- 盈利
- 承担社会责任(环境、安全、慈善等)
- 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 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
-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 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 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政治生活
1. 国家的职能
- 对内职能:
- 维护社会秩序
- 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 提供公共服务
- 组织经济建设
- 对外职能:
-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 促进国际合作
- 参与国际事务
2. 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 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
- 是国家权力机关。
- 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 人民代表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民选举产生。
- 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 接受人民的监督。
-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能力。
- 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
- 畅通人民的意见表达渠道。
3.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 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 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 依法执政
- 民主执政
- 科学执政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
- 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重要组成部分。
- 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
- 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
- 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维护民族团结
-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5.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
- 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不是国家机关。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作用:
- 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 维护社会稳定。
- 促进社会和谐。
三、文化生活
1. 文化传承与发展
- 文化的含义:
- 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 狭义:指意识形态的部分,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 文化的特征:
-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 具有强大的渗透性。
- 文化传承的途径:
- 家庭教育
- 学校教育
- 社会教育
- 大众传媒
- 文化发展:
-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
2.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 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 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 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 既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 文化交流的意义:
- 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 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3.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
- 先进文化:
- 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步。
- 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成果。
- 落后文化:
- 阻碍社会发展,危害人民利益。
- 包括腐朽文化(封建迷信、淫秽色情)和庸俗文化。
- 对待文化现象的正确态度:
- 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 要抵制腐朽文化。
- 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4. 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
- 大众传媒的含义:
- 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
- 大众传媒的特点:
- 传播范围广
- 传播速度快
- 影响力大
- 大众传媒的作用:
- 促进文化传播
- 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 正确对待大众传媒:
- 要提高辨别能力
- 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 要积极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正能量
四、生活与哲学
1. 世界观与方法论
- 世界观:
-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 方法论:
-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包括: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以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唯物主义:
-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认为世界是精神的,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3.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 辩证法:
- 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
- 形而上学:
- 认为世界是孤立静止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 联系的观点: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 发展的观点:
-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 实践与认识
- 实践的含义:
-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 实践的特点:
- 客观性
- 主观能动性
- 社会历史性
- 认识的含义:
-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 认识的根本任务:
-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5. 真理与价值
- 真理的含义:
-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真理的特点:
- 客观性
- 具体性
- 条件性
- 价值的含义:
- 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要坚持集体主义
- 要坚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
- 要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 追求真理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
-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以真理为基础。
-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相互检验,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