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政治思维导图

《必修四政治思维导图》

一、经济生活

1. 生产与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消费调节生产。
    •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 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
    •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
    • 稳定物价,改善消费环境。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倡导科学理性消费。
  • 影响消费的因素:
    • 根本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 主要因素: 居民收入(收入水平、收入差距)
    • 其他因素: 物价水平、消费心理、商品性能和质量、广告

2.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 生产: 生产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分配: 分配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 交换: 交换是实现产品价值的必要环节。
  • 消费: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是最终环节。
  • 整体关系: 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决定交换,交换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3. 基本经济制度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公有制:
      • 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 非公有制经济:
      • 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按劳分配:
      •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
      •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 按生产要素分配:
      • 允许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 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企业与经营者

  • 公司的类型:
    • 有限责任公司
    • 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的经营目标:
    • 盈利
    • 承担社会责任(环境、安全、慈善等)
  • 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 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
    •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 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 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政治生活

1. 国家的职能

  • 对内职能:
    • 维护社会秩序
    • 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 提供公共服务
    • 组织经济建设
  • 对外职能:
    •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 促进国际合作
    • 参与国际事务

2. 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 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
    • 是国家权力机关。
    • 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 人民代表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民选举产生。
    • 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 接受人民的监督。
  •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能力。
    • 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
    • 畅通人民的意见表达渠道。

3.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 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 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 依法执政
    • 民主执政
    • 科学执政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
    • 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重要组成部分。
  • 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
    • 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
    • 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维护民族团结
    •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5.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
    • 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不是国家机关。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作用:
    • 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 维护社会稳定。
    • 促进社会和谐。

三、文化生活

1. 文化传承与发展

  • 文化的含义:
    • 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 狭义:指意识形态的部分,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 文化的特征:
    •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 具有强大的渗透性。
  • 文化传承的途径:
    • 家庭教育
    • 学校教育
    • 社会教育
    • 大众传媒
  • 文化发展:
    •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

2.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 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 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 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 既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 文化交流的意义:
    • 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 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3.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

  • 先进文化:
    • 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步。
    • 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成果。
  • 落后文化:
    • 阻碍社会发展,危害人民利益。
    • 包括腐朽文化(封建迷信、淫秽色情)和庸俗文化。
  • 对待文化现象的正确态度:
    • 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 要抵制腐朽文化。
    • 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4. 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

  • 大众传媒的含义:
    • 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
  • 大众传媒的特点:
    • 传播范围广
    • 传播速度快
    • 影响力大
  • 大众传媒的作用:
    • 促进文化传播
    • 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 正确对待大众传媒:
    • 要提高辨别能力
    • 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 要积极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正能量

四、生活与哲学

1. 世界观与方法论

  • 世界观:
    •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 方法论:
    •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包括: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以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唯物主义:
    •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认为世界是精神的,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3.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 辩证法:
    • 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
  • 形而上学:
    • 认为世界是孤立静止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 联系的观点: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 发展的观点:
    •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 实践与认识

  • 实践的含义:
    •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 实践的特点:
    • 客观性
    • 主观能动性
    • 社会历史性
  • 认识的含义:
    •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 认识的根本任务:
    •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5. 真理与价值

  • 真理的含义:
    •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真理的特点:
    • 客观性
    • 具体性
    • 条件性
  • 价值的含义:
    • 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要坚持集体主义
    • 要坚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
    • 要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 追求真理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
    •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以真理为基础。
    •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相互检验,相互促进。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英语代词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