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思维导图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思维导图》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 核心概念: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是研究化学的基础方法。
  • 分类依据与方法
    • 按组成成分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金属单质:如 Na, Mg, Fe, Cu 等。(具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延展性)
          • 非金属单质:如 H₂, O₂, N₂, C, S, P 等。(性质差异大)
          • 稀有气体:如 He, Ne, Ar 等。(化学性质稳定)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无机化合物:通常不含碳元素(除 CO, CO₂, 碳酸盐, 氰化物等)。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如 CO₂, SO₂, SO₃)。
              •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如 Na₂O, CaO, Fe₂O₃)。
              •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如 Al₂O₃, ZnO)。
              • 不成盐氧化物:不能直接与酸或碱反应生成盐 (如 CO, NO)。
            •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 H⁺ 的化合物。
              • 按是否含氧:含氧酸 (H₂SO₄, HNO₃), 无氧酸 (HCl, H₂S)。
              • 按电离 H⁺ 数目:一元酸 (HCl), 二元酸 (H₂SO₄), 多元酸。
              • 按强弱:强酸 (HCl, H₂SO₄, HNO₃), 弱酸 (H₂CO₃, CH₃COOH, H₂S)。
            •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 OH⁻ 的化合物。
              • 按溶解性:可溶性碱 (NaOH, KOH, Ba(OH)₂), 难溶性碱 (Cu(OH)₂, Fe(OH)₃)。
              • 按强弱:强碱 (NaOH, KOH, Ba(OH)₂), 弱碱 (NH₃·H₂O, Fe(OH)₃)。
            • :由金属阳离子(或NH₄⁺)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 正盐:如 NaCl, Na₂SO₄, CuSO₄。
              • 酸式盐:电离出的阳离子除金属阳离子(或NH₄⁺)外还有 H⁺ (如 NaHCO₃, NaHSO₄)。
              • 碱式盐:电离出的阴离子除酸根离子外还有 OH⁻ (如 Cu₂(OH)₂CO₃)。
              • 复盐:由两种或多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或一种阳离子和多种阴离子构成 (如 KAl(SO₄)₂·12H₂O)。
          • 有机化合物: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 CO, CO₂, 碳酸盐, 氰化物等),是生命的基础。如甲烷 (CH₄), 乙醇 (C₂H₅OH), 乙酸 (CH₃COOH) 等。(种类繁多,结构复杂)
      •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各物质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 溶液:如 NaCl 溶液,碘酒。
        • 胶体:如 豆浆,牛奶,Fe(OH)₃ 胶体,云雾。
        • 浊液:如 泥水,石灰乳。
    • 按分散系粒子大小
      •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 分类
        • 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 < 1 nm。特点:均一、稳定、透明。
        •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 nm ~ 100 nm之间。特点:介稳体系,具有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聚沉等性质。
        • 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 > 100 nm。特点: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基于物理性质差异)
      • 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不溶性固体与液体)。仪器: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铁架台。
      • 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从溶液中获得溶质)。仪器: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铁架台。
      • 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提纯液体)。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酒精灯、锥形瓶、铁架台等。注意: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冷凝水流向。
      • 萃取: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将溶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原理: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仪器:分液漏斗、烧杯。
      •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仪器:分液漏斗、烧杯。操作: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结晶: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分离溶质。(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溶质:降温结晶;变化小的:蒸发结晶)。
      • 渗析:分离胶体和溶液(利用半透膜)。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 核心概念: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基础。
  • 基本物理量
    • 物质的量 (n):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 单位:摩尔 (mol)。
      • 基准:0.012 kg ¹²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约为 6.02 × 10²³。
      • 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需指明粒子种类。
    • 阿伏加德罗常数 (N<0xE2><0x82><0x90>):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 数值:约为 6.02 × 10²³ mol⁻¹。
      • 联系:N = n × N<0xE2><0x82><0x90> (N为粒子数)。
    • 摩尔质量 (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 单位:g/mol 或 kg/mol (常用 g/mol)。
      • 数值:当以 g/mol 为单位时,其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 联系:m = n × M (m为质量)。
    • 气体摩尔体积 (V<0xE2><0x82><0x98>):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 单位:L/mol 或 m³/mol。
      • 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强。
      • 标准状况 (STP):指 0℃ (273.15 K) 和 101 kPa。在此条件下,V<0xE2><0x82><0x98> ≈ 22.4 L/mol。注意:非标况下不能使用此数值;对象必须是气体。
      • 联系:V = n × V<0xE2><0x82><0x98> (V为气体体积,仅在特定条件下成立)。
    • 物质的量浓度 (c):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 单位:mol/L (或 mol·L⁻¹)。
      • 计算公式:c(B) = n(B) / V(溶液)。
      • 注意:V是溶液体积,不是溶剂体积;溶质必须是物质的量。
  • 溶液配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主要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 关键仪器容量瓶 - 颈部标有刻度线、温度、容积。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不同容积的容量瓶不能混用。
    • 配制步骤
      1. 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2. 称量/量取:用天平称量固体溶质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液体溶质体积。
      3. 溶解/稀释:将溶质在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或稀释,用玻璃棒搅拌,冷却至室温。
      4. 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转移至指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5. 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2-3 次,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
      6. 定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距刻度线 1-2 cm 处,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7. 摇匀:盖好瓶塞,反复倒置摇匀。
      8. 装瓶: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 误差分析:(分析操作对 n(溶质) 和 V(溶液) 的影响,进而判断对 c 的影响 c = n/V)
      • 称量/量取
        • 砝码沾有污物 / 游码读数错误 / 天平不平 → n 偏大/小 → c 偏大/小。
        • 量取液体俯视/仰视 → V(液体) 偏小/大 → n 偏小/大 → c 偏小/大。
      • 溶解/转移
        • 溶质未完全溶解 / 转移时有溅出 / 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 n 偏小 → c 偏小。
        • 溶解或稀释后未冷却至室温即转移定容 → V(溶液) 偏小 → c 偏大。
      • 定容
        • 加水超过刻度线 → V(溶液) 偏大 → c 偏小。(若吸出多余液体,n 减小,c 偏小)
        •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 V(溶液) 偏小 → c 偏大。
        • 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 V(溶液) 偏大 → c 偏小。
        • 容量瓶内壁原有少量蒸馏水 → 无影响(定容加水时已考虑)。
        • 容量瓶用待配溶液润洗 → n 偏大 → c 偏大。
      • 摇匀
        • 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 → V(溶液) 偏大 → c 偏小。

三、离子反应

  •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 电解质:在 水溶液中熔融状态下 能够导电的 化合物。如: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 (如 Na₂O)、水。
    •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 化合物。如:大多数有机物 (蔗糖、乙醇)、非金属氧化物 (CO₂, SO₂)、NH₃。
    • 注意
      • 前提是化合物。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 条件是“水溶液或熔融状态”,满足其一即可。
      • 导电能力与电解质强弱有关,但本质是有无自由移动的离子。
    •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 完全 电离的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大部分盐。
    •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 部分 电离的电解质。包括:弱酸 (H₂CO₃, CH₃COOH)、弱碱 (NH₃·H₂O)、水 (H₂O)。
  • 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式子。
    • 强电解质用“=”表示完全电离。例:HCl = H⁺ + Cl⁻ ; NaOH = Na⁺ + OH⁻ ; Na₂SO₄ = 2Na⁺ + SO₄²⁻
    • 弱电解质用“⇌”表示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例:CH₃COOH ⇌ CH₃COO⁻ + H⁺ ; NH₃·H₂O ⇌ NH₄⁺ + OH⁻ ; H₂O ⇌ H⁺ + OH⁻
  •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
    • 实质:溶液中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 发生的条件(满足其一即可):
      1. 生成难溶物质(沉淀)。如 Ba²⁺ + SO₄²⁻ = BaSO₄↓
      2. 生成难电离物质(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水)。如 H⁺ + OH⁻ = H₂O ; H⁺ + CH₃COO⁻ = CH₃COOH ; OH⁻ + NH₄⁺ = NH₃·H₂O
      3. 生成挥发性物质(气体)。如 2H⁺ + CO₃²⁻ = H₂O + CO₂↑ ; OH⁻ + NH₄⁺ = NH₃↑ + H₂O
      4.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Fe³⁺ 与 I⁻)。
  •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 书写步骤(以 BaCl₂ 溶液与 Na₂SO₄ 溶液反应为例):
      1.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BaCl₂ + Na₂SO₄ = BaSO₄↓ + 2NaCl
      2. :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物、难电离物(弱酸、弱碱、水)、气体、氧化物等仍写化学式。 Ba²⁺ + 2Cl⁻ + 2Na⁺ + SO₄²⁻ = BaSO₄↓ + 2Na⁺ + 2Cl⁻
      3. :删去反应前后两边均未发生变化的离子(观众离子)。 Ba²⁺ + SO₄²⁻ = BaSO₄↓
      4. :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 意义: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 离子共存:判断多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 判断依据:离子间若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 隐含条件
      • 溶液颜色:如含 Cu²⁺(蓝)、Fe²⁺(浅绿)、Fe³⁺(黄)、MnO₄⁻(紫) 等有色离子,需考虑是否与无色要求矛盾。
      • 酸碱性:强酸性溶液 (含大量 H⁺)、强碱性溶液 (含大量 OH⁻)。需考虑离子是否与 H⁺ 或 OH⁻ 反应。
        • 酸性条件下:OH⁻、CO₃²⁻、HCO₃⁻、SO₃²⁻、S²⁻、AlO₂⁻、ClO⁻ 等不能大量共存。
        • 碱性条件下:H⁺、NH₄⁺、Mg²⁺、Fe²⁺、Fe³⁺、Al³⁺、Cu²⁺ 等不能大量共存。
      • 氧化还原:如 Fe²⁺ 与 H⁺+NO₃⁻,MnO₄⁻ 与 I⁻/Fe²⁺/SO₃²⁻ 等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四、氧化还原反应

  • 概念
    • 从得失氧角度 (旧定义):得氧,被氧化;失氧,被还原。
    • 从化合价升降角度 (特征):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 化合价升高 → 被氧化 → 发生氧化反应。
      • 化合价降低 → 被还原 → 发生还原反应。
    • 从电子转移角度 (本质):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 失去电子 (或电子对偏离) → 化合价升高 → 被氧化 → 发生氧化反应。
      • 得到电子 (或电子对偏向) → 化合价降低 → 被还原 → 发生还原反应。
  • 基本概念及关系
    • 氧化剂: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 还原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 关系:(以反应 Zn + CuSO₄ = ZnSO₄ + Cu 为例)
      • Zn (还原剂) → 失去电子 → 化合价升高 (0 → +2) → 被氧化 → 发生氧化反应 → 生成 ZnSO₄ (氧化产物)
      • CuSO₄ (氧化剂,其中 Cu²⁺ 得电子) → 得到电子 → 化合价降低 (+2 → 0) → 被还原 → 发生还原反应 → 生成 Cu (还原产物)
    • 规律
      • 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 = 化合价降低总数。
      • 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总数 = 得电子总数 (电子守恒)。
      •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相互依存。
      •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还原性:失电子能力。
  • 表示方法
    • 双线桥:表示反应前后同一元素电子得失(或偏移)的数目和方向。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线上标明“得/失 电子数”和“被氧化/被还原”。
    • 单线桥:表示电子在不同元素原子间的转移方向和数目。箭头从失电子元素指向得电子元素,线上标明“转移电子总数”。
  • 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 常见氧化剂
      • 活泼非金属单质:O₂, Cl₂, Br₂
      • 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KMnO₄, K₂Cr₂O₇, HNO₃, 浓 H₂SO₄, Fe³⁺, MnO₂
      • 过氧化物:H₂O₂, Na₂O₂
    • 常见还原剂
      • 活泼金属单质:Na, Mg, Al, Zn, Fe
      • 某些非金属单质:C, H₂, Si
      • 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CO, SO₂, H₂S, Fe²⁺, I⁻, HCl(浓)
      • 注意: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
    • 根据化学方程式: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从左到右,金属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 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 (部分):F > O > Cl > Br > I > S
      • 从左到右,非金属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 根据反应条件:反应条件越容易,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越强。
    • 根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与计算
    • 应用:金属冶炼、电池、消毒、化工生产等。
    • 计算:利用电子守恒原理进行计算。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