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现代史思维导图

《八年级现代史思维导图》

一、世界大战与战后格局

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 背景:

    • 帝国主义矛盾激化:
      • 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矛盾重重。
      • 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
    • 军备竞赛:
      • 列强扩军备战,加剧紧张局势。
    • 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形成:
      •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后退出)。
      •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后退出)、美国(后期加入)。
    • 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遇刺,成为导火索。
  • 过程:

    • 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残酷的堑壕战)。
    • 东线:俄国遭受重创,退出战争。
    • 美国参战:增强协约国力量。
    • 意大利倒戈:加入协约国。
  • 结果:

    • 同盟国战败。
    • 《凡尔赛和约》签订:
      • 德国承担战争责任,割让领土,限制军备,赔款。
    • 战争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 战争影响:
      • 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 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凡尔赛体系:

    • 建立基础:《凡尔赛和约》。
    • 实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惩罚和利益瓜分。
    • 矛盾:
      •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利益分配不均)。
      •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
      • 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 华盛顿体系:

    • 建立基础:华盛顿会议及相关条约。
    • 重点:《九国公约》(确立了美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实质: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分配。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局限性:

    • 未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 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
    •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3. 苏联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 俄国十月革命 (1917):

    • 背景:
      • 一战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 沙皇专制统治腐朽。
    • 过程:
      •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 意义:
      •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运动。
  • 苏联的建立 (1922):

    •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斯大林模式:

    • 形成: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 成就:
      • 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 增强了国防力量。
    • 弊端:
      • 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1.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 背景:

    • 经济大危机加剧了各国的社会矛盾。
    •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 德国:希特勒纳粹党。
      • 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党。
      • 日本:军部法西斯。
    • 绥靖政策:
      • 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 慕尼黑阴谋:英法等国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企图将祸水东引。
  • 爆发:

    •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 扩大:

    • 法国战败。
    • 苏德战争爆发。
    • 珍珠港事件: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转折点:

    •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 重要战役:

    • 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 柏林战役:攻克柏林,德国投降。
    • 对日作战: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 二战的胜利:

    •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 二战的影响:

    •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
    •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三、战后世界

1. 冷战

  • 背景:

    •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实力增强,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相互对抗。
  • 表现:

    •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 马歇尔计划: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旨在控制西欧。
    •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 古巴导弹危机:冷战时期最危险的时刻。
  • 影响:

    •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 导致了长期的军备竞赛。
    • 阻碍了国际合作。

2. 多极化趋势

  • 欧洲的联合:

    • 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成立。
    • 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合作。
  • 日本的崛起:

    • 抓住战后机遇,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国。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第三世界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经济的政治力量。
  • 世界多极化趋势:

    • 随着新兴力量的崛起,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3. 科技革命与全球化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核心: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工程。
    • 影响:
      •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 全球化:

    • 表现:
      •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
      • 文化全球化: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信息全球化:互联网的普及。
    • 影响:
      •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加剧了全球竞争。
      • 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一棵树远远的走来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