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论思维导图》
一、 哲学基本问题
- 1.1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 1.1.1 何者为第一性?
-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 1.1.2 意识能否反映存在?
- 可知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 不可知论:意识不能正确反映存在。
- 1.1.1 何者为第一性?
- 1.2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 对待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 1.3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对待意识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二、 唯物主义
- 2.1 唯物主义的形态
- 2.1.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
- 具有直观性,但缺乏科学依据。
- 2.1.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把原子看作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认为世界是原子机械的堆积。
-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 2.1.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以实践为基础,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2.1.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2.2 物质的定义
-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2.3 物质的根本属性
- 客观实在性。
- 2.4 运动
-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 2.5 时间和空间
-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时间的单向性、空间的广延性。
三、 辩证法
- 3.1 联系的观点
- 3.1.1 联系的普遍性
-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
- 3.1.2 联系的客观性
-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3.1.3 联系的多样性
- 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
- 3.1.1 联系的普遍性
- 3.2 发展的观点
- 3.2.1 发展的实质
-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3.2.2 量变与质变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 3.2.3 辩证否定的观点
- 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 3.2.1 发展的实质
- 3.3 基本规律
- 3.3.1 对立统一规律
-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3.3.2 质量互变规律
-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3.3.3 否定之否定规律
-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3.3.1 对立统一规律
- 3.4 基本范畴
- 原因与结果
- 必然性与偶然性
- 可能性与现实性
- 现象与本质
- 内容与形式
四、 认识论
- 4.1 实践的观点
- 4.1.1 实践的含义
-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 4.1.2 实践的特点
- 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4.1.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4.1.1 实践的含义
- 4.2 认识的辩证过程
- 4.2.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
- 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加工。
- 4.2.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4.2.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4.3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4.3.1 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 4.3.2 真理的绝对性
-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 4.3.3 真理的相对性
- 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 4.3.4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4.3.1 真理的客观性
五、 历史唯物主义
- 5.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5.1.1 社会存在
-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5.1.2 社会意识
-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各种社会思想、观点、理论等。
- 5.1.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5.1.1 社会存在
- 5.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5.2.1 生产力
- 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 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 5.2.2 生产关系
- 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 5.2.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5.2.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5.2.1 生产力
- 5.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5.3.1 经济基础
- 是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5.3.2 上层建筑
-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 5.3.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5.3.4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5.3.1 经济基础
- 5.4 阶级斗争
-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5.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六、 总结
-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 辩证唯物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辩证唯物论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