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二思维导图

《中药二思维导图》

一、中药概述

1.1 定义

  • 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
  • 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

1.2 特点

  • 来源广泛: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
  • 性味多样: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淡
  • 归经:作用于特定脏腑经络
  • 升降浮沉:作用趋向
  • 毒性:部分中药具有毒性,需谨慎使用

1.3 组成

  • 药材:未经炮制或简单炮制的原材料
  • 饮片:经过炮制后的药材,便于煎煮和服用
  • 成药:经过配伍和加工制成的成品

1.4 理论基础

  • 阴阳五行:解释中药的属性和作用机制
  • 脏腑经络:指导中药的归经和应用
  •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中药的分类

2.1 按来源分类

  • 植物类:最主要的来源,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 根及根茎类:人参、黄芪、甘草、黄连
    • 茎木类:桂枝、麻黄
    • 叶类:薄荷、桑叶
    • 花类:菊花、金银花
    • 果实种子类:枸杞子、杏仁
  • 动物类:如动物的脏器、骨骼、分泌物
    • 全虫类:蜈蚣、全蝎
    • 角甲类:羚羊角、龟甲
    • 其他:麝香、牛黄
  • 矿物类:如矿石、盐类
    • 金属类:磁石
    • 非金属类:石膏、滑石

2.2 按功效分类(重要)

  • 解表药:发散风寒、风热,治疗表证
    •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叶
    • 辛凉解表药:薄荷、桑叶、菊花
  • 清热药:清热泻火、解毒
    •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
    •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
    •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
    • 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黄柏
    • 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 泻下药:通便、攻积、逐水
    • 攻下药:大黄、芒硝
    • 润下药:麻子仁、郁李仁
    • 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
  • 祛风湿药: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 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防风
    • 祛风湿热药:秦艽、蚕砂
    • 补肝肾、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
  • 化湿药: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 芳香化湿药:藿香、佩兰、苍术
  • 利水渗湿药:利尿消肿、祛湿
    • 利水消肿药:茯苓、泽泻、薏苡仁
    • 利湿退黄药:茵陈蒿、金钱草
  • 温里药:温中散寒
    • 附子、干姜、肉桂
  • 理气药:行气止痛、疏肝解郁
    • 陈皮、枳实、木香
  • 消食药:消食健胃
    • 山楂、麦芽、鸡内金
  • 驱虫药:驱除肠道寄生虫
    • 使君子、苦楝皮
  • 止血药:止血
    • 凉血止血药:小蓟、地榆
    • 化瘀止血药:三七、蒲黄
    • 收敛止血药:白芨、仙鹤草
    • 温经止血药:艾叶
  • 活血化瘀药: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 川芎、丹参、益母草
  • 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止咳、平喘
    • 温化寒痰药:半夏、橘红
    • 清化热痰药:川贝母、竹沥
    • 止咳平喘药:杏仁、麻黄
  • 安神药:镇静安神
    • 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
    • 养心安神药:酸枣仁、远志
  • 补益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 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
    • 补血药:当归、熟地黄、阿胶
    • 补阴药:麦冬、玉竹、石斛
    • 补阳药:鹿茸、淫羊藿、肉苁蓉
  • 固涩药:收敛固涩
    • 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
    • 涩精止遗药:桑螵蛸、金樱子
    • 止泻药:赤石脂、禹余粮
    • 止带药:白果、芡实
  • 开窍药:开窍醒神
    • 麝香、冰片、苏合香
  • 涌吐药:催吐
    • 常山、藜芦 (慎用)
  • 外用药:外用治疗疮疡、皮肤病
    • 雄黄、硫磺

三、中药的炮制

3.1 定义

  • 中药材经过加工处理的过程,使其更安全、有效、方便使用

3.2 目的

  • 降低毒副作用:例如:制附子
  • 改变药性:例如:炒薏苡仁降低寒性
  • 增强疗效:例如:酒制黄精增强补益作用
  • 利于储存:防止霉变、虫蛀
  • 便于调剂和制剂:方便煎煮和服用

3.3 常见炮制方法

  • 净制:去除杂质、泥沙
  • 切制:切成片、段、丝等,便于煎煮
  • 炒制
    • 清炒:直接炒制
    • 麸炒:加入麸皮炒制
    • 米炒:加入米炒制
  • 炙制
    • 蜜炙:用蜂蜜炙制
    • 盐炙:用盐水炙制
    • 姜炙:用生姜汁炙制
  • 蒸制:用水蒸气加热
  • 煮制:用水或药汁煮制
  • 煅制:高温煅烧
    • 明煅:直接煅烧
    • 煨煅:用面粉等包裹煅烧

四、中药的配伍

4.1 定义

  •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或降低副作用

4.2 配伍原则 (七情)

  • 单行:单味药发挥疗效
  • 相须:增强药效,如麻黄与桂枝
  • 相使:辅助主药,增强疗效,如黄芪与人参
  • 相畏: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如生半夏畏生姜
  • 相恶:降低药效
  • 相反:产生毒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
  • 相杀:消除对方的毒副作用

五、中药的应用

5.1 辨证论治

  •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舌脉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病证的性质、病位、病势,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

5.2 给药途径

  • 内服: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片剂、胶囊剂
  • 外用:膏药、散剂、洗剂、熏洗

5.3 用药注意事项

  • 剂量: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使用
  • 时间: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
  • 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
  • 禁忌:了解药物的禁忌证,避免不良反应
  • 妊娠:孕妇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 配伍禁忌: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消食药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