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九上语文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战争与和平

  • 一、单元概述

    • 主题:揭示战争的残酷性,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 文章类型:小说、诗歌、报告文学
    • 核心素养:
      • 文化自信: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 语言运用:积累并运用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词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 思维能力:分析作品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提升思辨能力。
      • 审美创造: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 二、课文分析(重点篇目)

    • 1. 《范进中举》(节选)

      • 作者: 吴敬梓
      • 主题: 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及其对人性的扭曲。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以及社会人情的冷漠。
      • 人物分析:
        • 范进:迂腐、麻木,长期科举失败使其丧失了正常人的思维能力和人格尊严;中举后欣喜若狂,精神失常,具有悲剧色彩。
        • 胡屠户:市侩、粗俗,势利眼,欺贫爱富,趋炎附势。
        • 张乡绅:虚伪、狡猾,借帮助范进来抬高自己,维护自己的地位。
      • 情节结构:
        • 落榜:范进多次科举失败,生活困顿。
        • 中举:突然中举,喜极而疯。
        • 治疯:胡屠户一巴掌打醒范进。
        • 乡绅:张乡绅拉拢范进,笼络人心。
      • 写作手法:
        • 讽刺: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
        • 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凸显人物性格。
        • 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对比,胡屠户前后的态度对比,反差强烈。
      • 重要语句:
        •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走了出来。”(市侩形象)
        •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看一遍,直看到第三遍,却把卷子揉皱了。”(不敢相信)
      • 思考: 科举制度的危害;人性的扭曲与社会风气;现实意义。
    • 2. 《马说》

      • 作者: 韩愈
      • 主题: 批判社会上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不能识别、重用人才的失望。呼吁统治者要重视人才,任用贤能。
      •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论证方法:
        • 对比论证: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与伯乐的重要作用形成对比。
        • 比喻论证: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以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 重要语句: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心论点)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被埋没的惨状)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说明千里马不能发挥才能的原因)
      • 思考: 人才的重要性;识别人才的标准;如何避免人才被埋没。
    • 3. 《纪念白求恩》

      • 作者: 毛泽东
      • 主题: 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人们学习他的精神。
      • 中心论点: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 主要内容:
        • 白求恩的职业:医生
        • 白求恩的国籍:加拿大
        • 白求恩来到中国的目的:帮助中国人民抗日
        • 白求恩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 写作特点:
        • 语言朴实无华,真挚感人。
        • 事例典型,具有说服力。
        • 理论联系实际,号召性强。
      • 重要语句:
        •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思考: 白求恩精神的时代价值;如何践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 三、单元知识点

    • 1. 文言文复习
      • 重点实词:说、祗、骈、称、等
      • 重点虚词:之、于、而、以
      • 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
    • 2. 讽刺手法
      • 定义:通过夸张、比喻、反语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和批判。
      • 作用: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对丑恶现象的憎恨,从而达到警醒和教育的目的。
    • 3.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列举事例来证明论点。
      •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警句或公认的道理来证明论点。
      • 对比论证: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 比喻论证: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 4. 报告文学特点
      • 真实性: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反映现实生活。
      • 文学性: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 时代性: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
  • 四、写作实践

    • 议论文写作: 以“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 思路:可以从战争的危害、和平的意义、如何维护和平等方面展开论述。
      • 注意: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严密。
    • 小说续写: 对《范进中举》进行续写,想象范进中举后的生活。
      • 思路:可以从范进的仕途、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展开描写。
      • 注意:要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的逻辑。
  • 五、拓展阅读

    • 《最后一课》 都德
    •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 六、主题深化

    • 战争的残酷性与和平的珍贵
    • 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
    • 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辩证关系

This mind map provides a structured overview of the second unit in the ninth-grade Chinese textbook, focusing on the theme of war and peace. It covers key texts, literary concepts, and writing exercises designed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t's central ideas and enhanc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英语天气主题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