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生物圈的思维导图》
I. 生物(Organisms)
A. 生物的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Life)
- 细胞结构(Cellular Organization):
- 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 单细胞生物(Unicellular organisms):例如细菌、原生动物。
- 多细胞生物(Multicellular organisms):例如植物、动物、真菌。
-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s):无核膜,无复杂的细胞器,例如细菌。
-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s):有核膜,有复杂的细胞器,例如动植物细胞。
- 新陈代谢(Metabolism):
- 生物能够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
- 生物能够将这些能量和物质转化为自身所需。
- 合成代谢(Anabolism):构建复杂分子,消耗能量。
- 分解代谢(Catabolism):分解复杂分子,释放能量。
- 生长和发育(Growth and Development):
- 生长: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加。
- 发育:结构和功能变得更复杂,例如幼虫变成成虫。
- 繁殖(Reproduction):
- 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需要两个亲本,后代具有亲本双方的遗传特征。
- 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只需要一个亲本,后代与亲本遗传特征相同。例如细菌的分裂生殖,植物的营养繁殖。
- 遗传和变异(Heredity and Variation):
- 遗传:生物能够将自身的特征传递给后代。
- 变异:后代与亲代之间,后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 DNA:遗传物质,包含生物的遗传信息。
- 基因:DNA片段,控制生物的特定性状。
- 应激性(Responsiveness):
- 生物能够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做出反应。
- 刺激(Stimulus):环境变化,例如光、温度、化学物质。
- 反应(Response):生物对刺激做出的行为,例如植物向光生长,动物逃避危险。
- 适应性进化(Adaptation and Evolution):
-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 适应性(Adaptation):生物的结构或行为特征使其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殖。
- 进化(Evolution):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发生的遗传变化。
-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适应性强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从而导致种群的进化。
- 组成成分:
- 主要元素:C, H, O, N, P, S
- 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B. 生物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Organisms)
- 分类单位(Taxonomic Ranks):
- 界(Kingdom):最大的分类单位。
- 门(Phylum)
- 纲(Class)
- 目(Order)
- 科(Family)
- 属(Genus)
- 种(Species):最小的分类单位。
- 五界系统(Five Kingdom System):
- 原核生物界(Monera):细菌、蓝藻(蓝细菌)。
- 原生生物界(Protista):原生动物、藻类、真菌样原生生物。
- 真菌界(Fungi):酵母菌、霉菌、蘑菇。
- 植物界(Plantae):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 动物界(Animalia):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 三域系统(Three Domain System):
- 细菌域(Bacteria)
- 古菌域(Archaea)
- 真核生物域(Eukarya):包括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II. 生物圈(Biosphere)
A. 生物圈的范围(Scope of the Biosphere)
- 大气圈的底部(Lower Atmosphere):
- 生物生存的范围主要在对流层。
- 水圈的大部(Most of the Hydrosphere):
- 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 岩石圈的表面(Surface of the Lithosphere):
- 土壤中也存在大量的生物。
B. 生态系统(Ecosystems)
-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omponents of Ecosystems):
- 非生物成分(Abiotic Components):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湿度等。
- 生物成分(Biotic Components):
- 生产者(Producers):自养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例如植物、藻类、某些细菌。
- 消费者(Consumers):异养生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取能量和物质,例如动物。
- 分解者(Decomposers):异养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例如细菌、真菌。
- 食物链和食物网(Food Chains and Food Webs):
- 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
- 食物网:多个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
- 能量流动(Energy Flow):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逐级递减。
- 营养级(Trophic Level):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
- 生态系统的类型(Types of Ecosystems):
- 陆地生态系统(Terrestrial Ecosystems):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 水域生态系统(Aquatic Ecosystems):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的功能(Functions of Ecosystems):
- 能量流动(Energy Flow):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逐级递减。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物质循环(Nutrient Cycling):生物圈中的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例如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
- 信息传递(Information Transfer):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
C.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Levels of Biodiversity):
-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程度。
- 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Value of Biodiversity):
- 直接价值(Direct Value):食物、药物、工业原料、旅游观光等。
- 间接价值(Indirect Valu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例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环境等。
- 潜在价值(Potential Value):未来可能开发的利用价值。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 就地保护(In-situ Conservation):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及其栖息地。
- 迁地保护(Ex-situ Conservation):将生物迁出原地,在动物园、植物园、基因库等场所进行保护。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 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D.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Human Impacts on the Biosphere)
- 环境污染(Pollution):
- 空气污染(Air Pollution):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烧化石燃料等。
- 水污染(Water Pollution):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物等。
- 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工业废物、农药、化肥等。
- 资源枯竭(Resource Depletion):
- 过度开采矿产资源。
- 过度捕捞渔业资源。
- 过度砍伐森林。
-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 极端天气事件(Extreme Weather Events):干旱、洪涝、飓风等。
- 栖息地丧失(Habitat Loss):
- 森林砍伐。
- 湿地破坏。
- 城市扩张。
- 外来物种入侵(Invasive Species):
- 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破坏生态平衡。
E.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概念(Concept):
-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 原则(Principles):
- 公平性原则(Equity):不同国家、不同代人之间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 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
-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承担不同的责任。
- 措施(Measures):
- 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 推广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