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上册第9单元思维导图

《7年级上册第9单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第9单元 - 我们身边的生物世界

一、生物的多样性

  • 定义: 地球上生物种类及其遗传变异的总和。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 物种多样性:
    • 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 衡量标准:物种数目。
    • 重要性:维系生态平衡,提供资源,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 实例:不同森林类型的树木种类,不同海洋区域的鱼类种类。
  • 遗传多样性:
    • 指同种生物个体间的基因差异。
    • 衡量标准:基因的数量和组合方式。
    • 重要性:提高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为物种进化提供基础。
    • 实例:同一品种水稻的不同抗病能力,同一种群狼的不同毛色。
  • 生态系统多样性:
    • 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
    • 衡量标准:生态系统的类型数量。
    • 重要性:提供多样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 实例: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 影响因素:
    • 气候因素:温度、降水、光照等。
    • 地理因素:地形、海拔、土壤等。
    • 生物因素:种间关系、人类活动等。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维护生态平衡。
    • 提供生物资源。
    • 科学研究价值。
    • 文化价值。

二、生物的分类

  • 目的: 对生物进行系统整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生物。
  • 分类单位(由大到小):
    • 界(Kingdom)
    • 门(Phylum)
    • 纲(Class)
    • 目(Order)
    • 科(Family)
    • 属(Genus)
    • 种(Species)
  • 种:
    • 基本分类单位。
    • 具有共同特征,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群体。
  • 命名:
    • 双名法:属名 + 种加词
    • 拉丁文表示。
    • 书写时属名首字母大写,种加词小写。
    • 例如: Homo sapiens (智人)
  • 分类依据:
    • 形态结构
    • 生理功能
    • 遗传特征
    • 进化关系
  • 主要类群:
    • 病毒:
      • 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 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繁殖。
      • 例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
    • 细菌:
      • 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 繁殖方式:分裂生殖。
      • 作用: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有些细菌引起疾病。
      • 例如:大肠杆菌、乳酸菌。
    • 真菌:
      • 单细胞或多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 繁殖方式:孢子生殖或营养繁殖。
      • 作用: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有些真菌引起疾病,有些真菌可食用或药用。
      • 例如:酵母菌、霉菌、蘑菇。
    • 植物:
      • 自养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 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 苔藓植物:有茎和叶,但无真正的根,适应潮湿环境。
        •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依靠孢子繁殖。
        • 种子植物:依靠种子繁殖,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 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实包裹。
          • 被子植物:种子有果实包裹。
    • 动物:
      • 异养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 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 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柱。
          • 例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
          • 例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三、生物与环境

  • 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环境因素。
    • 非生物因素:
      • 阳光
      • 温度
      • 水分
      • 空气
      • 土壤
    • 生物因素:
      • 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合作、竞争)
      • 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寄生、共生、竞争)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 实例:
      • 沙漠植物的根系发达,适应干旱环境。
      • 寒冷地区动物的皮下脂肪厚,适应寒冷环境。
      • 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变化,适应环境躲避天敌。
  •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
    • 实例:
      • 光照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 温度影响生物的代谢速率。
      • 水分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 生物影响环境:
    • 生物的活动会改变环境的状况。
    • 实例:
      • 植物的根系能保持土壤。
      • 蚯蚓的活动能改良土壤。
      • 森林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就地保护:
    •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 例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
  • 迁地保护:
    • 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等地进行保护。
    • 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 例如:动物园、植物园、基因库。
  • 其他措施:
    • 制定法律法规,禁止乱捕滥猎,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 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 减少环境污染。
    • 可持续发展。

五、重点概念辨析

  • 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的区别:
    •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 + 无机环境
    • 生物群落: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 生物适应环境 vs 环境影响生物:
    • 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为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改变。
    • 环境影响生物:环境条件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 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态环境:
    •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 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六、学习方法

  • 构建思维导图,理清知识脉络。
  • 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
  • 积极参与讨论,加深理解。
  •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竹节人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