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思维导图》
一、经济生活
1. 商品的奥秘
- 商品:
- 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基本属性:
-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物质属性)。
-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 二者关系:对立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 货币:
- 产生: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结果。
- 本质:一般等价物。
- 职能:
-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 纸币:
- 含义: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 职能:流通手段。
- 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 价格:
- 定义: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 决定因素:价值(根本决定因素)。
- 影响因素:供求关系(直接影响因素)。
-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
-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
- 价值规律:
-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 作用:调节生产,调节资源配置,刺激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多彩的消费
- 消费类型:
- 按消费对象:
- 有形商品消费
- 劳务消费
- 按消费目的:
- 生存资料消费
- 发展资料消费
- 享受资料消费
- 按交易方式:
- 钱货两清的消费
- 贷款消费
- 租赁消费
- 按消费对象:
- 影响消费的因素:
- 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
-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 未来收入预期。
- 主要因素:物价水平、消费心理、商品性能、广告等。
- 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
- 消费原则:
-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 生产、劳动与经营
-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新的消费需求引导新的生产。
- 劳动者:
- 地位: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 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 义务: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的义务,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义务。
- 企业:
- 公司制企业:
- 有限责任公司
- 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成功的因素:
-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 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 公司制企业:
4. 生产与分配
- 生产要素:
- 劳动
- 资本
- 技术
- 管理
- 分配制度:
- 按劳分配:
- 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是主体。
- 含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作为分配依据。
- 按生产要素分配:
- 含义:按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做贡献进行分配。
- 促进共同富裕:
- 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
- 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
- 按劳分配:
二、政治生活
1.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 公民:
- 定义:具有某国国籍的人。
- 权利:
- 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 人身自由权利: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 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劳动权,受教育权,获得物质帮助权。
- 义务:
-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遵守宪法和法律。
-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 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
- 依法纳税。
-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 一致性:权利是义务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是权利的保障和实现。
- 统一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统一的。
2. 我国的政府
- 政府的职能:
- 经济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进经济发展。
- 政治职能: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 文化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发展。
-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
- 政府的权力:
- 立法权
- 行政权
- 司法权
- 政府的责任:
- 对人民负责
- 接受人民监督
- 依法行政
3. 民主政治的建设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 代表:
-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 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选举权、罢免权。
- 代表的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原则: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作用: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参政议政,凝聚共识。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含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作用: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地位: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含义:城乡基层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
- 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4. 国际社会
- 主权国家:
- 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府、主权。
- 主权:国家的最根本属性,是国家独立自主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力。
- 国际组织:
- 联合国:
-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 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世界贸易组织:
- 宗旨:促进贸易自由化,实现贸易互利共赢。
- 作用: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 联合国:
- 和平与发展:
-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内涵: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 意义: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有利于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以上是对高一政治主要内容的思维导图式概要,可以根据具体教材内容和个人学习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每个子主题下可以继续细化分支,形成更详细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