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思维导图》
一、绪论
1.1 药剂学定义与发展
- 1.1.1 定义:研究药物制剂的配制、生产、质量控制、合理使用及新制剂研究开发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 1.1.2 发展历程
- 古代药剂学:经验性调配。
- 近代药剂学:理论指导下的配制,关注生物利用度。
- 现代药剂学:制剂工程化、靶向给药、个性化给药。
- 1.1.3 药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药理学:药物作用机制、毒性。
- 药物化学:药物结构、性质与活性。
- 药物分析学:药物质量控制。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 临床药学:药物合理使用。
- 1.1.2 发展历程
1.2 药剂学的任务
- 1.2.1 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
- 1.2.2 提高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 1.2.3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1.2.4 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
- 1.2.5 开发新型给药系统。
1.3 药物制剂
- 1.3.1 定义:药物和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剂型、规格和质量标准的药物产品。
- 1.3.2 剂型分类
- 固体: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丸剂、栓剂。
- 半固体: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糊剂、膜剂。
- 液体:溶液剂、注射剂、滴眼剂、滴鼻剂、口服液、糖浆剂、混悬剂、乳剂。
- 气体:气雾剂、吸入剂。
- 1.3.2 剂型分类
二、药物剂型与处方设计
2.1 固体剂型
- 2.1.1 片剂
- 普通片:压制法,直接压片或湿法制粒压片。
- 糖衣片:糖衣包衣。
- 薄膜衣片:聚合物薄膜包衣。
- 肠溶片:肠溶包衣,胃中不崩解,肠道释放。
- 泡腾片:与水反应产生气体。
- 口腔崩解片:快速崩解。
- 缓释片、控释片:控制药物释放速度。
- 2.1.2 胶囊剂
- 硬胶囊:填充固体药物。
- 软胶囊:填充液体或半固体药物。
- 肠溶胶囊:肠溶材料制成的胶囊壳。
- 2.1.3 颗粒剂:干法制粒、湿法制粒。
- 2.1.4 散剂:粉碎、混合。
2.2 半固体剂型
- 2.2.1 软膏剂:基质选择,药物溶解或分散。
- 2.2.2 乳膏剂:O/W型,W/O型。
- 2.2.3 凝胶剂:水凝胶、有机凝胶。
2.3 液体剂型
- 2.3.1 溶液剂:溶解、澄清。
- 2.3.2 注射剂:灭菌、澄明、热原检查。
- 2.3.3 混悬剂:分散均匀,沉降速度控制。
- 2.3.4 乳剂:乳化剂选择,稳定性控制。
2.4 处方设计原则
- 2.4.1 有效性:药物选择,剂量确定。
- 2.4.2 安全性:辅料选择,毒性控制。
- 2.4.3 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化学稳定性。
- 2.4.4 适宜性:患者依从性,给药途径。
- 2.4.5 可控性:生产工艺可行性,质量控制。
三、药物制剂辅料
3.1 辅料的作用
- 3.1.1 增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
- 3.1.2 助悬剂: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
- 3.1.3 乳化剂:增加乳剂的稳定性。
- 3.1.4 黏合剂:增加颗粒或片剂的黏性。
- 3.1.5 崩解剂:促进片剂或颗粒的崩解。
- 3.1.6 填充剂:增加片剂或胶囊的体积。
- 3.1.7 润滑剂:减少压片过程中的摩擦。
- 3.1.8 着色剂:改善外观。
- 3.1.9 矫味剂:掩盖药物不良味道。
- 3.1.10 防腐剂:防止微生物生长。
- 3.1.11 抗氧剂:防止药物氧化。
3.2 常用辅料
- 3.2.1 淀粉:填充剂、黏合剂、崩解剂。
- 3.2.2 乳糖:填充剂。
- 3.2.3 蔗糖:填充剂、糖衣。
- 3.2.4 聚维酮(PVP):黏合剂、增溶剂。
- 3.2.5 微晶纤维素(MCC):填充剂、崩解剂。
- 3.2.6 硬脂酸镁:润滑剂。
- 3.2.7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增溶剂。
- 3.2.8 甘油:增塑剂、保湿剂。
四、制剂的稳定性
4.1 影响因素
- 4.1.1 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照、氧气。
- 4.1.2 药物自身因素:药物结构、纯度、晶型。
- 4.1.3 辅料因素:辅料种类、用量、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 4.1.4 包装材料因素:包装材料的透气性、遮光性、化学惰性。
- 4.1.5 制备工艺因素:制备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搅拌速度。
4.2 稳定性考察
- 4.2.1 加速试验:高温、高湿条件。
- 4.2.2 长期试验:室温、室湿条件。
- 4.2.3 中间试验:介于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之间。
4.3 提高稳定性措施
- 4.3.1 选择合适的辅料。
- 4.3.2 控制生产工艺。
- 4.3.3 改进包装。
- 4.3.4 加入稳定剂(抗氧剂、防腐剂)。
五、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5.1 生物药剂学
- 5.1.1 定义:研究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剂型及给药途径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 5.1.2 主要内容:药物的溶解、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 5.1.3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理因素、制剂因素。
5.2 药物动力学
- 5.2.1 定义: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 5.2.2 主要参数:
- AUC(药时曲线下面积):反映药物暴露量。
- Cmax(峰浓度):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
- Tmax(达峰时间):反映药物吸收速度。
- t1/2(半衰期):反映药物消除速度。
- CL(清除率):反映药物消除能力。
- Vd(分布容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 5.2.2 主要参数:
5.3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5.3.1 定义: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 5.3.2 影响因素:剂型、给药途径、生理因素、病理因素。
- 5.3.3 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 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
- 选择合适的剂型。
- 采用促吸收技术。
- 调整给药方案。
六、新型给药系统
6.1 缓释与控释制剂
- 6.1.1 缓释制剂:减缓药物释放速度,延长作用时间。
- 6.1.2 控释制剂:控制药物以恒定速度释放,维持血药浓度稳定。
6.2 靶向给药系统
- 6.2.1 定义:将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靶器官、靶组织或靶细胞。
- 6.2.2 类型:被动靶向、主动靶向。
- 6.2.3 载体:脂质体、纳米粒、微球。
6.3 透皮给药系统
- 6.3.1 经皮肤给药,避免首关效应。
- 6.3.2 促进剂:提高药物透皮吸收。
6.4 口服给药系统
- 6.4.1 胃滞留制剂: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提高吸收。
- 6.4.2 结肠靶向制剂:将药物输送到结肠释放,治疗结肠疾病。
七、制剂的质量控制
7.1 原料质量控制
- 7.1.1 鉴别试验:确认原料的身份。
- 7.1.2 检查:杂质检查、含量测定。
7.2 中间产品质量控制
- 7.2.1 粒度、流动性、均匀度。
7.3 成品质量控制
- 7.3.1 外观检查。
- 7.3.2 溶出度或释放度。
- 7.3.3 含量测定。
- 7.3.4 有关物质检查。
- 7.3.5 无菌检查(注射剂、眼用制剂)。
- 7.3.6 热原检查(注射剂)。
- 7.3.7 细菌内毒素检查(注射剂)。
- 7.3.8 稳定性考察。
7.4 GMP
- 7.4.1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7.4.2 确保药品质量的各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