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思维导图
一、总览
- 题目: 《与朱元思书》
- 作者: 吴均
- 体裁: 书信体山水小品
- 主旨: 描写富春江秀丽景色,表达作者热爱自然,鄙弃官场,追求隐逸的思想感情。
- 特点: 语言精炼,生动形象,富于音乐美。
- 赏析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二、内容结构
2.1 首段 (总领)
- 中心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内容: 总写富春江的概貌和自由自在的感受。
- “风烟俱净”: 说明天气晴朗,空气清新。
- “天山共色”: 远山与天空色彩相融,景色壮阔。
-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顺着江流漂荡,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 作用: 奠定全文的基调,渲染了清朗、开阔的氛围,为下文具体描写山水景物作铺垫。
- 情感: 表达了作者远离尘嚣,心旷神怡的愉悦之情。
2.2 中间段 (具体描写)
-
2.2.1 静态描写
- 中心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内容: 描绘两岸高耸山峰的静态美。
- “夹岸高山”: 点明地理位置,突出山势高峻。
- “皆生寒树”: 点明季节,表现山景清冷之美。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峰凭借地势,竞相向上,相互争高,高耸入云。
-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成千上百的山峰,竞相挺拔,直插云霄。
- 修辞手法: 拟人,夸张。
- 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山势的雄奇壮丽。
-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山景的赞美之情。
-
2.2.2 动态描写
- 中心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内容: 描绘泉水和鸟鸣的动态美。
-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各种鸟儿相互鸣叫,声音和谐动听。
- 修辞手法: 叠音词,拟声词。
- 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泉水和鸟鸣的清脆悦耳。
-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自然之音的喜爱之情。
-
2.2.3 水流描写
- 中心句: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内容: 通过蝉鸣猿啼以及鸢飞和经纶世务之人的对比,侧面表现山水的魅力。
-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鸣不断,猿啼不绝。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想要飞到天上的人,看到山峰也会停止追逐功名利禄的念头。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忙于处理政事的人,看到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 作用: 侧面烘托山水之美,衬托山水的巨大吸引力。
-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
-
2.2.4 静动结合
- 中心句: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内容: 描写树木枝条遮蔽天空,阳光透过树枝的景象。
-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遮蔽天空,即使在白天也显得昏暗。
-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枝相互交错,偶尔可以见到阳光。
- 作用: 描写了树木的茂盛和阳光的珍贵,渲染了幽深静谧的氛围。
-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喜爱之情。
2.3 结尾 (点明主旨)
- 中心句: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 内容: 表达作者结交隐士,追求隐逸的思想感情。
-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不是谢家的宝树,而是与孟母为邻。比喻结交隐士。
-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将来侍奉父亲,希望能像孔鲤一样得到父亲的教诲。
-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现在能够与您相识,非常荣幸。
- 典故运用: 谢家宝树,孟母择邻,鲤对,龙门。
- 作用: 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的敬佩之情。
- 情感: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鄙弃官场,追求隐逸的思想感情。
三、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 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生动的景象。
- 描写生动: 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景物栩栩如生。
- 富于音乐美: 运用叠音词,拟声词,使文章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 情景交融: 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 典故运用: 巧妙运用典故,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分析
- 热爱自然: 对富春江山水的赞美之情。
- 鄙弃官场: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 追求隐逸: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心旷神怡: 远离尘嚣,自由自在的愉悦之情。
- 对朋友的敬佩: 对朋友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