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思维导图》
一、政治
1. 皇权与相权
- 皇权强化:
- 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将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 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皇帝直接控制军队。
- 科举制度改革:扩大科举范围,进士科地位提高,巩固皇权基础。
- 相权弱化:
- 宰相权力分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宰相权力。
- 中书门下:决策机构,宰相职权范围。
- 设资政殿大学士、观文殿大学士等虚衔,削弱宰相影响力。
- 政治制度特点:
- 二府三司制:行政、军事、财政分立,互相牵制,加强中央集权。
- 台谏制度:允许官员谏议朝政,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但也容易引发党争。
- 文官政治:重文轻武,文官地位提高,军队战斗力下降。
2. 官僚制度
- 科举制度:
- 完善的科举制度:殿试制度的确立,科举制度的成熟。
- 扩大录取名额:提高平民入仕机会,但也导致冗官现象。
- 糊名誊录制度:考试公平性提高。
- 科举内容:注重经义,但也考察策论,选拔实用型人才。
- 官僚机构:
- 冗官问题:科举录取人数过多,官员数量庞大,财政负担加重。
- 官僚体系臃肿:办事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高昂。
- 恩荫制度:部分官员可以通过恩荫获得官职,影响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 官员选拔与任用:
- 避嫌制度:官员不能在家乡任职,防止地方势力坐大。
- 考察制度:定期考察官员政绩,作为升迁依据。
- 磨勘制度:对官员的功过进行审核,决定赏罚。
3. 党争
- 新旧党争:
- 王安石变法:变法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引发党争。
- 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变法,主张恢复旧制。
- 新党:支持变法,以王安石为首。
- 党争影响:政治混乱,内耗严重,削弱国家实力。
- 党争激化:
- 元祐更化:司马光废除新法,打击新党。
- 绍圣绍述:哲宗亲政后,恢复新法,打击旧党。
- 党禁:徽宗时期,蔡京专权,严厉打击异己,党争达到顶峰。
- 党争根源:
- 政治理念差异:对国家发展方向的看法不同。
- 利益冲突:不同阶层、不同官僚集团的利益冲突。
- 皇权干预:皇帝对党争的态度左右局势发展。
二、经济
1. 农业
- 农业技术进步:
- 占城稻引进:耐旱、早熟,提高粮食产量。
- 耕作技术提高:耕犁、灌溉技术进步。
- 水利工程兴修: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力。
- 土地制度:
- 土地兼并: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农民负担加重。
- 自耕农减少: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
- 土地买卖自由:加剧土地兼并。
- 农业生产:
- 粮食产量提高:为商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经济作物种植:茶叶、丝绸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 农业商品化: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2. 手工业
- 官营手工业:
- 规模庞大:生产武器、军需品等。
- 技术先进:生产工艺复杂,质量上乘。
- 私营手工业:
- 蓬勃发展:生产日用品、奢侈品等。
- 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提高。
- 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手工业产品各具特色。
- 手工业产品:
- 纺织业:丝绸、棉布产量增加。
- 陶瓷业: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等名窑兴起。
- 造船业:建造大型海船,促进海外贸易。
3. 商业
- 商业发展:
- 城市商业繁荣:东京、临安等城市人口众多,商业活动频繁。
- 打破坊市制度:允许商业活动自由进行。
- 柜坊、飞钱出现:促进商业贸易。
- 货币流通:
- 铜钱大量铸造:满足商业发展需要。
- 纸币出现:交子、会子等纸币在流通中使用。
- 货币贬值:纸币发行过多,导致通货膨胀。
- 对外贸易:
- 市舶司设立: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 海外贸易繁荣:与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区进行贸易。
- 贸易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
三、文化
1. 理学
- 理学兴起:
- 程朱理学:程颐、程颢兄弟和朱熹的学说。
- 理学核心:天理、格物致知。
- 理学影响: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中国社会思想文化。
- 其他学派:
- 陆九渊的心学:强调“心即理”。
- 永嘉学派:注重经世致用,强调实践。
- 理学特点:
- 强调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思辨性强:对宇宙人生进行深入思考。
2. 文学艺术
- 文学:
- 宋词繁荣:豪放派、婉约派等流派。
- 话本小说出现:为元明小说发展奠定基础。
- 史学发展: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
- 艺术:
- 绘画:山水画、花鸟画兴盛。
- 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
- 雕塑:佛像雕塑精美。
- 科技:
- 活字印刷术:毕昇发明,促进文化传播。
-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海外贸易。
- 火药:应用于军事,改变战争形态。
3. 教育
- 官学:
- 太学:培养高级官员。
- 地方官学:普及教育。
- 武学、医学等专门学校。
- 私学:
- 书院:私人设立的教育机构。
- 义学:免费为贫困子弟提供教育。
- 教育特点:
- 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 注重经史教育。
- 科举制度推动教育发展。
四、军事
1. 军事制度
- 厢兵制度:
- 招募农民、流民充当士兵。
- 数量庞大,战斗力较弱。
- 负担沉重,消耗大量财政。
- 募兵制:
- 招募职业士兵。
- 提高军队战斗力。
- 增加军费开支。
- 将兵分离制度:
- 防止武将拥兵自重。
- 削弱军队指挥效率。
2. 对外战争
- 辽:
- 澶渊之盟:宋朝向辽朝进贡岁币,维持和平。
- 宋辽关系:维持相对和平,但宋朝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 西夏:
- 多次战争:宋朝未能彻底击败西夏。
- 宋夏关系:宋朝向西夏进贡岁币,换取和平。
- 金:
- 靖康之耻: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
- 南宋建立: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
- 宋金对峙:宋金长期对峙,金朝最终灭亡。
3. 军事思想
- 防御为主:
- 重守轻攻。
- 修建防御工事。
- 军事著作:
- 《武经总要》:军事百科全书。
五、社会
1. 阶级结构
- 皇室贵族:
- 拥有特权。
- 生活奢华。
- 官僚地主:
- 掌握政治、经济权力。
- 是社会主要统治阶级。
- 自耕农:
- 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 生活困苦。
- 佃户:
- 依附于地主,受地主剥削。
- 生活贫困。
- 商人:
- 社会地位提高。
- 积累大量财富。
- 手工业者:
- 从事手工业生产。
- 生活水平参差不齐。
- 奴婢:
- 社会地位低下。
- 受主人奴役。
2. 社会生活
- 城市生活:
- 东京汴梁的繁华。
- 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
- 市民文化兴起。
- 乡村生活:
- 农业生产为主。
- 生活较为简朴。
- 宗族观念浓厚。
- 风俗习惯:
- 节日庆祝活动丰富多彩。
- 饮食文化发展。
- 服饰文化多样。
3. 民族关系
- 与少数民族的交往:
- 榷场贸易。
- 文化交流。
- 民族矛盾:
- 民族战争。
- 民族压迫。
六、总结
- 优点:
- 经济繁荣。
- 文化发达。
- 科技进步。
- 缺点:
- 政治腐败。
- 军事软弱。
- 社会矛盾激化。
- 历史地位:
-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