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学思维导图

《热学思维导图》

一、热学基础概念

1.1 温度

  • 定义: 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 测量:
    • 温度计 (液体、气体、热电偶、光敏电阻)
    • 温标 (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
  • 热力学温度:
    • 开尔文 (K) 为基本单位。
    • 与摄氏度关系: T = t + 273.15
  • 温度的微观解释: 分子平均动能的体现。

1.2 内能

  • 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 影响因素:
    • 温度 (主要影响分子动能)
    • 物质的量
    • 物态
  • 改变内能的方式:
    • 做功 (机械功、电功)
    • 热传递 (传导、对流、辐射)
  • 内能是状态量: 只与物体的当前状态有关,与过程无关。

1.3 热量

  • 定义: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量。
  • 单位: 焦耳 (J)
  • Q = cmΔT: 物体吸收/放出热量与质量、比热容、温度变化的关系。
  • 热量不是状态量: 而是过程量,只有在发生热传递时才有意义。

1.4 热力学第零定律

  • 内容: 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也处于热平衡。
  • 意义: 定义了温度的概念,为温度的测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气体

2.1 理想气体

  • 定义: 满足理想气体模型的假想气体。
    • 分子间作用力忽略不计。
    • 分子本身体积忽略不计。
  • 实际气体: 在低压、高温下近似看作理想气体。

2.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形式: PV = nRT (或 PV = NkT)
    • P: 压强 (Pa)
    • V: 体积 (m³)
    • n: 物质的量 (mol)
    • R: 理想气体常数 (8.314 J/(mol·K))
    • N: 分子数
    • k: 玻尔兹曼常数 (1.38×10⁻²³ J/K)
    • T: 绝对温度 (K)

2.3 气体实验定律

  • 玻意耳定律: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气体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PV = 常数)
  • 盖吕萨克定律: 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V/T = 常数)
  • 查理定律: 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气体的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P/T = 常数)

2.4 分子动理论

  • 基本内容:
    • 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
    •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引力和斥力)。
  • 分子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分子平均动能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 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分子对器壁碰撞的宏观表现。 (p = (1/3)nmv²)

2.5 气体压强的计算

  • 宏观: 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或者气体实验定律计算。
  • 微观: 通过分子动理论的推导公式计算。

三、热力学定律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 内容: ΔU = Q + W
    • ΔU: 系统内能的改变。
    • Q: 系统吸收/放出的热量 (吸收为正,放出为负)。
    • W: 外界对系统做的功 (外界对系统做功为正,系统对外界做功为负)。
  • 本质: 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应用。
  • 应用:
    • 等容过程: W = 0, ΔU = Q
    • 等压过程: Q = ΔU + W = ΔU + pΔV
    • 等温过程: ΔU = 0, Q = -W
    • 绝热过程: Q = 0, ΔU = W

3.2 热力学第二定律

  • 克劳修斯表述: 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 开尔文表述: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 统计意义: 所有自发过程总是朝着熵增的方向发展。
  • 不可逆性: 表明了宏观热现象的不可逆性。
  • 熵: 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 (熵增,系统混乱程度增加)。

3.3 热力学第三定律

  • 内容: 在热力学零度(0 K)时,一切完整晶体的熵都等于零。
  • 意义: 表明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

四、物态变化

4.1 熔化与凝固

  • 定义: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称为凝固。
  • 条件: 达到熔点/凝固点,并持续吸收/放出热量。
  • 晶体: 有固定的熔点/凝固点。
  • 非晶体: 没有固定的熔点/凝固点。
  •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4.2 汽化与液化

  •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
  • 汽化方式:
    • 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发生在液体表面。
    • 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
  •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温度、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 液化方式:
    • 降低温度
    • 压缩体积
  •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4.3 升华与凝华

  • 定义: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称为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凝华。
  • 例子: 干冰升华、霜的形成。
  •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4.4 湿度

  • 绝对湿度: 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
  • 相对湿度: 空气中水蒸气压强与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压强的比值。
  • 露点: 空气中的水蒸气开始凝结成露珠时的温度。

五、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5.1 能源种类

  • 一次能源: 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 二次能源: 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 (电能、氢能)。
  • 可再生能源: 可以重复利用的能源 (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 不可再生能源: 不能重复利用的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

5.2 能量转化与守恒

  •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5.3 能源危机与环境保护

  • 能源危机: 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消耗导致能源短缺。
  • 环境污染: 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 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 节能减排: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 开发新能源: 寻找和利用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