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三章思维导图详细

《生物选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三章思维导图详细》

一、稳态的概念与意义

1.1 稳态的定义

  • 定义核心: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 强调: 并非绝对不变,而是动态平衡。
  • 重要性: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稳定因素: 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

1.2 稳态的意义

  • 生命活动基础: 为细胞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
  • 酶活性保障: 维持酶的最适pH和温度。
  • 细胞代谢协调: 保证细胞内外物质交换顺利进行。
  • 抵抗外界干扰: 增强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1.3 内环境

  • 组成: 血浆、组织液、淋巴。
  • 功能: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血浆: 运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等;维持渗透压。
  • 组织液: 细胞直接浸润的液体环境,是细胞代谢的场所。
  • 淋巴: 回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参与免疫反应。

二、神经调节

2.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 定义: 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应答。
  • 结构基础: 反射弧。
  • 反射弧组成:
    • 感受器:接收刺激,产生兴奋。
    • 传入神经:传递兴奋。
    • 神经中枢:分析、综合传入的兴奋。
    • 传出神经:传递兴奋。
    • 效应器:对刺激做出反应(肌肉或腺体)。
  • 反射类型:
    • 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由大脑皮层以下神经中枢参与。
    • 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由大脑皮层参与。
  • 神经递质:
    • 种类:乙酰胆碱、单胺类等。
    • 释放:神经元末梢(突触前膜)释放。
    • 作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 结局:迅速被灭活或回收。

2.2 神经系统的组成

  • 中枢神经系统:
    • 脑:大脑(意识、高级神经活动)、小脑(运动协调)、脑干(生命中枢)。
    • 脊髓:反射活动、传导功能。
  • 周围神经系统:
    • 感觉神经:传递感觉信息。
    • 运动神经:控制肌肉运动。
  • 神经元的结构:
    • 细胞体:含有细胞核等细胞结构。
    • 树突: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 轴突:传递神经冲动。
    • 髓鞘:加速神经冲动传导。
    • 神经末梢(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
  • 神经纤维上传导兴奋:
    •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外流为主)。
    • 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内流为主)。
    • 传导方向:双向,但在反射弧中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传导速度:有髓鞘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于无髓鞘的。

三、体液调节

3.1 激素调节

  • 定义: 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
  • 特点:
    • 微量高效:少量激素即可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
    •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范围较广。
    •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具有特异性。
  • 主要内分泌腺:
    •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
    •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促进生长发育。
    •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应对紧急情况,升高血糖。
    • 胰岛:
      •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
    • 性腺:分泌性激素,促进性器官发育和维持性功能。
  • 激素调节的机制:
    • 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
    • 有些激素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通过第二信使发挥作用。
    • 有些激素作用于细胞内的受体,直接影响基因表达。
  • 激素调节的特点:
    • 速度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

3.2 水盐调节

  • 调节中枢: 下丘脑。
  • 相关激素:
    • 抗利尿激素(ADH):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降低血浆渗透压。
    • 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维持血钠浓度。
  • 感受器: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 调节过程:
    •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等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 -> 尿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
    • 钠离子含量过低->醛固酮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离子->血钠浓度升高。

3.3 血糖调节

  • 调节中枢: 下丘脑。
  • 相关激素:
    • 胰岛素:降低血糖,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
    • 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 肾上腺素:升高血糖,与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
  • 调节过程:
    • 血糖升高 ->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 -> 血糖降低。
    • 血糖降低 ->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 -> 血糖升高。
  •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血糖过高。

四、免疫调节

4.1 免疫系统的组成

  • 免疫器官: 骨髓(产生淋巴细胞)、胸腺(T细胞成熟)、淋巴结(淋巴细胞聚集)、脾脏(清除衰老红细胞,储存淋巴细胞)、扁桃体等。
  •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等。
  •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4.2 免疫的类型

  •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 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溶菌酶、炎症反应)。
    • 特点:生来就有,不针对特定抗原。
  •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
    • 细胞免疫:
      • 过程:抗原刺激T细胞 -> 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 作用: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如癌细胞、移植器官)。
    • 体液免疫:
      • 过程:抗原刺激B细胞 -> 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 浆细胞产生抗体 -> 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凝集物,被吞噬细胞清除。
      • 作用:清除体液中的病原体。

4.3 免疫失调

  • 过敏反应: 已产生抗体的个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 自身免疫病: 机体将自身成分当作外来抗原攻击,导致自身组织损伤。
  • 免疫缺陷病: 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导致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
  • 艾滋病(AIDS): 由HIV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病,主要攻击T细胞。

五、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 关系: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 调节机制:
    •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神经调节影响内分泌腺的活动,进而影响激素的分泌。
    • 激素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可以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和激素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
    • 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也可以通过体液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 意义: 保证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内环境稳态,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以上为一个详细的思维导图内容的文字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和调整。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五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