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音的产生
- 概念: 由物体振动产生
-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声音不一定立刻消失)
- 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
-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
-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
- 实验验证:
- 音叉实验:音叉振动激起水花,证明振动
- 鼓面撒小纸屑:敲击鼓面,纸屑跳动,证明振动
2. 声音的传播
- 介质: 传播声音的物质
-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 真空不能传声
- 传播速度:
- 一般情况下,v固 > v液 > v气
- 空气中,常温下(15℃)v ≈ 340m/s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速度越快
- 回声: 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 利用:测量距离,增强原声
- 区分:
- 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间隔:0.1s
-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才能听到回声
3. 声音的特性
- 响度: 声音的强弱(大小)
- 影响因素:
- 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距离: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 单位:分贝(dB)
- 影响因素:
- 音调: 声音的高低
- 影响因素:
- 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 影响因素:
- 音色: 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 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 噪声: 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 来源: 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
- 等级: 分贝(dB)
- 控制途径:
- 声源处减弱 (消声)
- 传播过程中减弱 (吸声)
- 人耳处减弱 (隔声)
二、光现象
1. 光的直线传播
- 条件: 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 应用:
- 小孔成像:成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 影子: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阻挡
- 日食、月食:地球、月亮、太阳三者的相对位置变化
- 激光准直
- 光速: 真空中最快,c = 3 × 10^8 m/s
-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真空中的速度
2. 光的反射
- 反射定律: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分类: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反射后仍然平行
- 应用:平面镜成像
- 漫反射:平行光线经反射后向各个方向散射
- 应用: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反射后仍然平行
- 平面镜成像:
- 成像特点:
- 等大:像与物大小相等
- 等距: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 对称: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 应用:
- 成像
- 改变光路
- 成像特点:
3. 光的折射
- 折射定律: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现象:
- 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浅
- 筷子在水中看起来折断了
- 海市蜃楼
- 光的色散: 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4. 透镜及其应用
- 凸透镜:
- 中间厚,边缘薄
-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成实像:倒立,可能放大、缩小、等大
- 成虚像:正立,放大
- 凹透镜:
- 中间薄,边缘厚
-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只能成虚像:正立,缩小
- 焦点、焦距:
-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的点
- 焦距: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用f表示
- 凸透镜成像规律:
- 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u = 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 f < u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应用:
- 照相机:利用u > 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投影仪:利用f < u <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放大镜:利用u <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 光的颜色
- 色散: 白光分解成七种色光
- 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
- 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 物体的颜色:
-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 注意: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三、质量与密度
1. 质量
- 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单位: 千克(kg)、克(g)、毫克(mg)
- 测量: 天平
- 天平的使用规则:
- 放置水平
- 游码归零
-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 左物右码
- 加减砝码,移动游码
- 质量的特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 天平的使用规则:
2. 密度
- 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 公式: ρ = m/V
- ρ:密度,单位:千克/米³ (kg/m³)、克/厘米³ (g/cm³)
- m:质量,单位:千克(kg)、克(g)
- V:体积,单位:米³ (m³)、厘米³ (cm³)
- 单位换算: 1 g/cm³ = 1000 kg/m³
- 应用:
- 鉴别物质: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 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 密度与温度
- 一般规律:
- 多数物质:温度升高,体积增大,密度减小 (热胀冷缩)
- 水:4℃时密度最大
- 应用:
- 温度计
- 生活中的现象解释
4.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 固体:
- 规则物体:用刻度尺测体积,用天平测质量,用公式计算密度
- 不规则物体:用量筒(或量杯)用排水法测体积,用天平测质量,用公式计算密度
- 液体:
- 用量筒测体积,用天平测质量,用公式计算密度
- 注意:需要减去量筒的质量
5. 物质的物理属性
- 物理属性: 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 应用: 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选择合适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