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一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生命的基本特征与组成
一级分支:
-
一、走进细胞
- 核心概念: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二级分支:
- 1.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多样性:
- 细胞形态多样:如神经细胞、红细胞、表皮细胞等
- 细胞结构多样: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 功能多样:细胞分化导致功能差异
- 统一性:
- 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DNA或RNA)
- 基本组成元素相似:C、H、O、N等
- 基本结构相似:以蛋白质、核酸等为主要成分
- 核心区分:原核细胞 vs 真核细胞
- 原核细胞:
- 无核膜,无成形的细胞核
- 仅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 遗传物质:DNA(环状,位于拟核区)
- 典型代表:细菌、蓝藻(现称蓝细菌)
- 举例:大肠杆菌
- 真核细胞:
- 有核膜,有成形的细胞核
- 具有多种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叶绿体(植物)等
- 遗传物质:DNA(线性,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 典型代表:动植物、真菌
- 举例:酵母菌、人体细胞
- 原核细胞:
- 多样性:
- 2. 细胞的结构
- 细胞膜:
- 主要成分: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蛋白质
- 功能:
-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 模型: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 细胞质:
- 细胞质基质:存在于细胞器之间的液体部分,含有多种酶,是进行代谢活动的场所
- 细胞器:
- 线粒体: 双层膜,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提供能量(ATP)
- 叶绿体: 双层膜,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内质网: 单层膜,蛋白质加工和运输、脂质合成
- 高尔基体: 单层膜,蛋白质的进一步加工、分类和包装,形成分泌性囊泡
- 核糖体: 无膜结构,蛋白质合成场所
- 溶酶体: 单层膜,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消化异物
- 液泡: 单层膜,含有细胞液,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储存物质
- 中心体: 无膜结构,与细胞分裂有关(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
- 细胞核:
- 双层膜,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 结构:
- 核膜:双层膜,控制物质进出
- 核孔:蛋白质和RNA进出的通道
-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细胞分裂时形成染色体
- 细胞膜:
- 3.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 被动运输:
- 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
- 类型:
- 自由扩散:如O2、CO2、H2O进出细胞
- 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 主动运输:
- 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ATP)
- 例子:K+、Na+进出细胞
- 胞吞和胞吐:
-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 胞吞:细胞膜内陷包裹大分子,形成囊泡进入细胞
- 胞吐: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
- 被动运输:
- 1.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二、细胞的生命历程
- 核心概念: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
- 二级分支:
- 1. 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新陈代谢增强
- 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或多个细胞
-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 有丝分裂:
- 过程: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 意义:保证亲子代细胞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 染色体行为变化:
- 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纺锤体形成
-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染色体
- 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化,形成染色质,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 2. 细胞的分化
- 定义: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的细胞产生稳定的差异,形成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
- 本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意义:使多细胞生物体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执行不同的功能
- 3.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 细胞衰老:细胞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的变化
- 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
- 细胞凋亡的意义: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对生物体正常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 4. 细胞的癌变
- 定义: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
- 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 癌细胞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 1. 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
三、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 核心概念: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 二级分支:
- 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酶的定义: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核酶)
- 酶的特性:
-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
- 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 温和性:酶在温和的条件下(常温常压)就能发挥作用
- 酶的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等
- 2.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 ATP的结构:A-P~P~P (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 ATP的特点:高能磷酸键易断裂和形成,能量释放和储存迅速
- ATP的用途: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 ATP的生成途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 3. 细胞呼吸
- 有氧呼吸:
- 场所: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线粒体(第二、三阶段)
- 过程:
- 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少量[H],产生少量ATP
- 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少量[H],产生少量ATP
- 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产生大量ATP
- 总反应式:C6H12O6 + 6O2 + 6H2O → 6CO2 + 12H2O + 大量能量
- 无氧呼吸:
- 场所:细胞质基质
- 过程:
-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
- 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化为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 总反应式:
- C6H12O6 → 2C3H6O3 (乳酸) + 少量能量
- C6H12O6 → 2C2H5OH (酒精) + 2CO2 + 少量能量
- 意义: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为细胞提供少量能量,但产生有害物质
- 有氧呼吸:
- 4. 光合作用 (植物)
- 场所:叶绿体
- 过程:
- 光反应阶段:
-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 过程: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H])、ATP的形成
- 暗反应阶段:
- 场所:叶绿体基质
- 过程:CO2的固定、C3的还原(消耗ATP和[H])
- 光反应阶段:
- 总反应式:CO2 + H2O (光照,叶绿体) → (CH2O) + O2
-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
- 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一围绕细胞这一基本生命单位展开,涵盖了细胞的结构、功能、生命历程以及能量供应等重要内容。
-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基础,掌握细胞结构的组成和功能是关键,熟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细胞的生命周期是重点,理解ATP在细胞能量供应中的作用是核心。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和难点,需要重点掌握其过程、场所、反应物、产物以及影响因素。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