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辞赋思维导图
东汉辞赋思维导图
时代背景
政治
- 光武中兴后的稳定(早期)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中后期)
- 党锢之祸
- 统治集团腐败
经济
- 土地兼并严重
- 庄园经济发展
- 贫富差距悬殊
文化
- 儒学独尊地位强化
- 清议之风
- 谶纬之学盛行
- 道家、佛教思想开始传播
- 学术中心转移至京师洛阳
文学思潮
- 追求形式美、华丽辞藻
- 文学日渐脱离实用,走向独立
- 辞赋的宫廷化、应制化
文学特征
体制
- 结构宏大,篇幅较长
- 普遍采用骈偶句式,讲究对仗
- 句式多样,散文句与韵文句结合
- 词藻华丽,多用生僻字
- 倾向于铺陈夸饰
内容
- 早期:歌颂盛世,粉饰太平
- 中后期:讽刺社会黑暗,揭露现实(非主流)
- 描写宫殿、都邑、山川、动植物等
- 抒发个人情怀、怀才不遇
- 游仙、述志
- 内容渐趋贫乏化、模式化
功能
- 应制歌颂
- 宴饮游乐
- 讽谏(功能减弱或异化)
- 抒情述怀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班固 (32-92)
- 作品: 《两都赋》
- 特点: 模仿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通过长安、洛阳对比,实则歌颂东汉盛世;辞藻华丽,铺陈夸饰,体大思精,是东汉前期大赋的代表。
张衡 (78-139)
- 作品: 《二京赋》、《思玄赋》
- 特点: 《二京赋》模仿班固,但寓含讽谏之意,结尾劝诫统治者;想象力丰富,辞藻瑰丽。《思玄赋》模仿屈原,是游仙赋的代表。
王延寿 (约148-168)
- 作品: 《鲁灵光殿赋》
- 特点: 描写建筑艺术,想象奇特,辞藻秾丽,描绘生动。
蔡邕 (132-192)
- 作品: 《述志赋》、《赋高堂隆之功》、《检逸赋》
- 特点: 辞赋多用于述志、记事,带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开后世抒情小赋先河。
赵壹 (?-约185)
- 作品: 《刺世疾邪赋》
- 特点: 一反大赋的歌颂模式,直陈时弊,揭露社会黑暗,语言犀利,感情激愤,是东汉后期具有代表性的讽刺赋。
思想内容
歌颂盛世与统治者
- 粉饰太平,反映早期东汉文人对统治者的依附
- 《两都赋》、《二京赋》(部分)
讽刺社会黑暗与现实
- 揭露宦官、外戚专权,批判腐败
- 《刺世疾邪赋》
- 《二京赋》(结尾)
抒发个人情怀
- 述志、言志、怀才不遇
- 《述志赋》
描写物象与知识性
- 描绘都邑、宫殿、园囿、物产、典章制度等
- 带有一定的百科全书性质
游仙思想
- 表现对超脱现实的向往
艺术手法
铺陈夸饰
- 对描绘对象进行极度详尽、夸张的描写
- 辞藻华丽、富丽堂皇
骈偶对仗
- 大量使用对仗句,形式工整
用典
- 广泛引用历史、神话、地理、动植物等典故
问答体
- 通过虚拟人物或作者自问自答展开叙述和议论
句式变化
- 散句与韵句结合,长短句错落
发展演变
从西汉到东汉
- 传承: 继承西汉大赋的体制、风格(铺陈、辞藻)
- 变化:
- 内容: 从西汉的恢弘大气、有讽谏主旨转向东汉的日趋宫廷化、娱乐化、内容相对贫乏化,歌颂功能增强,讽谏功能减弱甚至消失。
- 体制: 骈偶化更加成熟、精致。
- 类型: 出现更多抒情小赋、讽刺赋(虽然非主流)。
东汉内部演变
- 前期: 以班固《两都赋》为代表,歌颂盛世,体制宏大。
- 中期: 以张衡《二京赋》为代表,在模仿中加入讽谏,艺术技巧更进一步。
- 后期: 社会矛盾激化,出现《刺世疾邪赋》等讽刺现实的作品;抒情述志小赋增多(如蔡邕)。
影响
对魏晋文学
- 直接影响魏晋骈文的形成和发展
- 华丽辞藻、工整对仗的风格被继承和发扬
- 抒情小赋为魏晋六朝小赋奠定基础
对后世赋体
- 大赋的创作模式在后世仍有沿用,但地位下降
- 抒情、纪行等非铺陈式赋体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