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思维导图全部》
一、地球与地图
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的形状:
- 近似正球体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
- 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飞船拍摄照片
- 地球的大小:
-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地球半径:约6371千米
-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1.2 地球的运动
- 地球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 (24小时)
- 速度:赤道速度最大,向两极递减
- 地理意义:
- 昼夜更替
- 地方时差异
-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 地球公转:
- 轨道:椭圆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恒星年 (365天6小时9分10秒)
- 速度: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 地理意义:
- 四季变化
-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 昼夜长短变化
1.3 经纬网定位
- 经线:
- 形状:指示南北方向的半圆
- 长度:相等
- 起止:连接南北两极
- 数值:0°经线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向东西各延伸180°
- 纬线:
- 形状:与地轴垂直的圆
- 长度:赤道最长,向两极递减
- 起止:赤道 (0°),向南北各延伸90°
- 特殊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 经纬度坐标:
- 经度:东西方向的度数,0°E ~ 180°E,0°W ~ 180°W
- 纬度:南北方向的度数,0°N ~ 90°N,0°S ~ 90°S
- 定位:
- 利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
- 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
- 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4 地图
- 地图的三要素:
- 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表示地图的缩放程度 (大比例尺:详细,小比例尺:概括)
- 方向:指向标、经纬网、方向玫瑰图
- 图例和注记:解释地图符号和文字
- 地图的种类:
- 按比例尺分:大、中、小比例尺地图
- 按内容分: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 地图的应用:
- 定位
- 方向判断
- 距离计算
- 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
二、宇宙中的地球
2.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宇宙:
- 物质存在形式:天体、星云、宇宙尘埃等
- 层次结构: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 太阳系:
- 中心天体:太阳
-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 地球的特殊性:
- 存在生命
- 与日地距离适中
- 地球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大气、液态水)
2.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辐射:
- 能量来源
- 影响:地球表面温度、气候、水循环、生物活动等
- 太阳常数:单位时间内,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束的平面上,每单位面积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 太阳活动:
- 主要类型:黑子、耀斑
- 周期:约11年
- 影响:
- 无线电短波通讯
- 磁暴
- 气候异常
2.3 月球
- 月球:
- 地球的天然卫星
- 围绕地球运转
-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 潮汐
- 月食、日食
三、大气
3.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 大气的组成:
- 主要成分:氮气、氧气
- 其他成分: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水汽、杂质
- 大气的垂直分层:
- 对流层:
- 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
- 与人类关系密切
- 平流层:
- 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 有利于高空飞行
- 高层大气:电离层等
- 对流层:
3.2 大气的热力状况
- 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影响:
-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
-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放出能量
-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地面
- 热力环流:
- 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 实例:海陆风、山谷风
3.3 大气的运动
- 风的形成:
-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
- 摩擦力影响风速
- 常见风带:
- 信风带
- 西风带
- 极地东风带
-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 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4 天气系统
- 锋面:
- 冷锋:冷气团主动推进,暖气团被迫抬升
- 暖锋:暖气团主动推进,冷气团被迫退缩
- 锋面雨:由锋面附近空气抬升冷却凝结形成
- 气旋和反气旋:
- 气旋:低压中心,空气辐合上升,多阴雨天气
- 反气旋:高压中心,空气辐散下沉,多晴朗天气
- 季风: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节性盛行风
- 亚洲季风:冬夏季风方向相反,降水集中在夏季
四、水
4.1 水的分布和水循环
- 全球水的储量:
- 海洋水储量最大
- 淡水储量有限
- 水循环:
-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 意义:连接地球各个水体,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4.2 陆地水
- 河流水文特征:
-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 水位:河流的水面高度
- 流速:河流中水的流速
- 含沙量:河流中泥沙的含量
- 结冰期:河流结冰的时期
- 河流水系特征:
- 河流的源地、流向、干支流、流域、注入海洋或内陆湖泊
- 影响因素:地形、气候、地质构造等
- 湖泊:
- 成因:构造湖、堰塞湖、冰川湖等
- 类型:淡水湖、咸水湖
- 地下水:
- 类型:潜水、承压水
- 补给:降水、河流、湖泊
- 开发利用
4.3 海水
- 海水的性质:
- 盐度:海水中盐类的含量
- 温度:海水的温度
- 密度:海水的密度
- 洋流:
- 成因:风力、海水密度差异、地转偏向力
- 分布规律:
- 北半球顺时针流动
- 南半球逆时针流动
- 影响: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运
五、地貌
5.1 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 地球内部圈层:
- 地壳:固体外壳
-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组成
-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 地壳运动:
-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漂移、板块碰撞、板块张裂
- 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 地震:震源、震中、地震波
- 火山:岩浆喷发
5.2 地表形态的塑造
- 内力作用:
- 定义: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
- 主要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 作用:塑造地表的基本轮廓
- 外力作用:
- 定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 主要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作用:改变地表的形态
5.3 主要地貌类型
- 山地:
- 成因: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 类型: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 高原:
- 特点:地势高,面积广
- 成因:地壳抬升
- 平原:
- 特点:地势低平,起伏小
- 成因:河流冲积、湖泊沉积、海浪堆积等
- 盆地:
- 特点:四周高,中间低
- 成因:地壳下陷、侵蚀等
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6.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 气候影响植被、土壤
- 地形影响气候、水文
- 水文影响地貌、生物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 自然环境具有生产力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可以形成人类生产所需的资源
6.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地带性规律
- 纬度地带性:赤道到两极,气候、植被呈有规律的变化
- 经度地带性(海陆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气候、植被呈有规律的变化
- 垂直地带性:山地垂直方向,气候、植被呈有规律的变化
- 非地带性规律
- 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
- 例子:绿洲、荒漠、岛屿
6.3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对农业的影响
- 影响作物的种类、产量、分布
- 对工业的影响
- 影响工业的布局、能源的利用
-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 影响交通线的选择、运输方式
- 对聚落的影响
- 影响聚落的分布、建筑风格
以上是高一地理的主要内容和思维导图框架,具体内容需结合教材进一步学习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