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upuncture Magic Needles课文思维导图》
I. 核心概念:针灸概述
- 定义:
- 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身体功能,治疗疾病的传统中医疗法。
- 通过细针插入皮肤,作用于经络系统。
- 历史:
- 数千年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
- 经历了工具发展(砭石 -> 金属针),理论完善(经络学说)的演变过程。
- 古代典籍:《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
- 理论基础:
- 阴阳平衡:维持身体内部的和谐状态。
- 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脏腑功能。
- 气血运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气血汇聚之处。
- 现代研究:
- 神经机制:针灸刺激神经系统,释放内啡肽等物质,缓解疼痛。
- 循环系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
- 免疫系统: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
- 针灸的益处:
- 缓解疼痛 (背痛,颈痛,头痛)
- 降低恶心和呕吐
- 帮助治疗不孕不育
- 中风后遗症的恢复
- 过敏性鼻炎
- 经期痛经
- 关节炎
II. 经络系统
- 定义:
- 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连接脏腑、四肢百骸。
- 气血运行的通道,维持身体功能的协调统一。
- 组成:
- 十二正经: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阴经(脾、肝、肾),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 经别、络脉、孙络、浮络。
- 功能:
- 运行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维持脏腑功能。
- 感应传导:传递信息,调节身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
- 防御功能:抵御外邪入侵,维护身体健康。
- 重要经脉及穴位:
- 肺经:
- 穴位:中府、尺泽、太渊。
- 作用:止咳平喘、化痰散结。
- 大肠经:
- 穴位:合谷、手三里、曲池。
- 作用:疏风解表、通经活络。
- 胃经:
- 穴位:足三里、内庭、丰隆。
-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 脾经:
- 穴位: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 作用:健脾益气、化湿利水。
- 心经:
- 穴位:神门、少海、极泉。
- 作用:养心安神、活血通脉。
- 肾经:
- 穴位:涌泉、太溪、复溜。
- 作用:滋阴补肾、强筋壮骨。
- 肺经:
- 经络辨证:
- 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和症状,判断病变所在的经络。
- 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III. 穴位
- 定义:
- 经络上气血汇聚、出入的特殊部位。
- 针灸刺激的目标点。
- 分类:
- 十四经穴:位于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
- 经外奇穴:不属于十四经的穴位,但有特定治疗作用。
-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无固定位置,随病情变化而改变。
- 定位方法:
- 骨度分寸法:以骨骼为标志,确定穴位之间的距离。
- 体表标志法:利用体表解剖结构(如关节、肌肉、皮肤纹理)定位。
- 指寸法:以患者自己的手指宽度作为测量单位。
- 主治功能:
- 特定穴位治疗特定疾病。
- 不同穴位组合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治疗复杂疾病。
- 常用穴位:
- 合谷:清热解表,镇痛止痉。
- 足三里:健脾和胃,扶正培元。
- 三阴交:健脾益气,调理妇科疾病。
- 内关: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 百会:升阳举陷,开窍醒神。
IV. 针灸操作
- 针具选择:
- 毫针:最常用的针具,细而柔软。
- 三棱针:用于点刺放血。
- 皮肤针:用于叩刺皮肤表面。
- 灸器:艾条、艾炷。
- 消毒:
- 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 皮肤消毒:用酒精或碘伏擦拭。
- 进针方法:
- 指切法:用手指固定穴位,快速进针。
- 管针法:使用针管辅助进针,减少疼痛。
- 行针手法:
- 提插:上下移动针体,加强刺激。
- 捻转:左右旋转针体,调节气血。
- 平补平泻:轻刺激,用于虚证或实证。
- 得气:
- 患者感觉酸、麻、胀、重。
- 医生感觉针下沉重,有阻力。
- 得气是疗效的关键。
- 留针:
- 将针留在穴位一定时间,增强疗效。
- 一般留针15-30分钟。
- 出针:
- 缓慢出针,防止出血。
- 用棉签按压针孔,防止感染。
- 注意事项:
- 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具。
- 掌握正确的进针和行针手法。
- 注意患者的反应,防止晕针。
- 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 孕妇、出血性疾病患者、严重心脏病患者慎用。
V. 临床应用
- 疼痛科:
-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关节炎、头痛、神经痛。
- 内科:
- 胃痛、便秘、腹泻、失眠、高血压、中风后遗症。
- 妇科:
- 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
- 儿科:
- 小儿厌食、腹泻、遗尿。
- 其他:
- 美容、减肥、戒烟。
VI. 风险与禁忌症
- 感染: 不当操作可能导致细菌感染。
- 出血: 刺破血管可能导致出血或血肿。
- 晕针: 由于精神紧张或体质虚弱,可能出现晕针。
- 气胸: 误刺胸腔可能导致气胸(罕见)。
- 神经损伤: 刺伤神经可能导致疼痛或功能障碍(罕见)。
- 禁忌症:
- 孕妇(特定穴位)。
- 出血性疾病患者。
- 严重心脏病患者。
- 局部皮肤感染或溃疡。
- 肿瘤患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