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的关系思维导图高一

《运动和力的关系思维导图高一》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 核心概念: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关键词: 惯性、运动状态、合外力为零、理想实验
  • 内容要点:
    • 惯性: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不是力。
    • 运动状态: 指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加速或减速),速度方向的改变(变向),以及两者同时改变。
    • 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理想情况下得出的结论,现实中物体始终受到阻力作用。
    • 合外力为零: 指物体所受外力平衡,或物体不受外力作用。
    • 适用条件:
      • 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情况可以近似认为是惯性参考系。
      • 物体可以是静止状态,也可以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常见误区:
    • 认为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停止运动是因为力消失了。
    • 认为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 认为惯性就是力。
  • 应用举例:
    • 汽车启动时,乘客会向后倾。
    • 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
    • 抖动衣服可以去除灰尘。

二、牛顿第二定律

  • 核心概念: 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 关键词: 加速度、合外力、质量、矢量性、瞬时性
  • 公式: F_合 = ma
  • 内容要点:
    • 加速度: 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 合外力: 指物体所受所有外力的矢量和。
    • 质量: 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 矢量性: F_合和a都是矢量,方向相同。
    • 瞬时性: a与F_合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a的方向始终与F_合的方向相同。
    • 同一性: 公式中的F_合、m和a必须是针对同一物体的。
    • 独立性: 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牛顿第二定律分别适用。
  • 应用:
    • 求解加速度:已知合外力和质量,求加速度。
    • 求解合外力:已知质量和加速度,求合外力。
    • 求解质量:已知合外力和加速度,求质量。
    • 分析运动学问题:结合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运动学问题。
  • 解题步骤:
    1. 明确研究对象: 确定要分析的物体。
    2. 受力分析: 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建立坐标系: 选择合适的坐标系(通常沿加速度方向或方便分解力的方向)。
    4. 正交分解力: 将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坐标轴上。
    5. 列方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每个坐标轴上列方程:ΣF_x = ma_x, ΣF_y = ma_y。
    6. 解方程: 求解方程组,得到未知量(加速度、力等)。
    7. 检验结果: 检查结果的单位和物理意义是否合理。
  • 常见题型:
    • 连接体问题:多个物体通过绳子或弹簧连接在一起。
    • 临界问题:物体刚好脱离接触面或刚好开始滑动。
    • 传送带问题:物体在运动的传送带上运动。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 核心概念: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 关键词: 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不同物体
  • 内容要点: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物体A对物体B施加一个力,物体B也同时对物体A施加一个力。
    • 大小相等: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总是相等的。
    • 方向相反: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 同一直线: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 不同物体: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这是与平衡力的根本区别。
    • 同时性: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 与平衡力的区别:
    • 作用对象: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 性质:平衡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
    • 结果: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各自作用的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 应用举例:
    • 人走路时,脚向后蹬地面,地面给脚一个向前的力,使人前进。
    • 火箭发射时,向下喷出高温气体,气体给火箭一个向上的力,推动火箭上升。
    • 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同时吸引磁铁。

四、超重和失重

  • 核心概念: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重力时称为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时称为失重。
  • 关键词: 支持物、压力、拉力、重力、加速度、竖直方向
  • 内容要点:
    • 表观重量: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也称为视重。
    • 超重: 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表观重量大于实际重量。
    • 失重: 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表观重量小于实际重量。
    • 完全失重: 当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且方向向下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表观重量为零。
  • 理解要点:
    • 超重和失重是一种表观现象,物体的质量并没有改变。
    • 判断超重和失重只需看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
    • 加速度向上,超重;加速度向下,失重。
  • 应用举例:
    • 电梯加速上升时,人处于超重状态。
    • 电梯加速下降时,人处于失重状态。
    • 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由于受到空气阻力,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

五、思维导图总结

  • 中心主题: 运动和力的关系
  • 一级分支: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超重和失重
  • 二级分支: 各定律/现象的核心概念、关键词、公式、应用、解题步骤、常见题型、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最终目标: 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六、注意事项

  • 深刻理解各个定律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 熟练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 灵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 注意矢量运算,尤其是力的合成与分解。
  • 注意单位的统一。
  • 勤加练习,总结解题技巧和经验。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20以内加法思维导图一年级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