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八章思维导图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八章思维导图》
一、第七章:力
1. 力的概念
-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产生条件: 至少有两个物体,且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
- 作用效果:
- 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方向改变)。
- 力的单位: 牛顿 (N)
- 力的表示:
- 力的图示: 准确表示力的三要素,起点、方向、大小。
- 力的示意图: 简单表示力的方向。
2. 力的三要素
- 大小: 力的大小决定了力的作用强弱。
- 方向: 力的方向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 作用点: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位置,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 力的测量
- 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
- 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 使用方法:
- 明确量程、分度值。
- 校零。
- 使弹簧的方向与拉力的方向一致。
- 避免弹簧与外壳摩擦。
- 静止状态下读数。
4. 重力
- 定义: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施力物体: 地球
- 方向: 竖直向下
- 大小: G = mg,g = 9.8 N/kg (粗略计算可取10 N/kg)
- 重心: 物体重力的作用点。
-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 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用悬挂法确定重心。
5. 弹力
- 定义: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 产生条件: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并与另一物体接触。
- 方向: 与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 弹力的大小: 与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 胡克定律: F = kx (k为劲度系数,x为形变量)
6. 摩擦力
- 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产生条件:
- 相互接触的物体。
- 接触面粗糙。
- 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 分类:
- 静摩擦力: 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大小随外力变化,最大值等于滑动摩擦力。
- 滑动摩擦力: 物体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滚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通常比滑动摩擦力小。
- 影响因素:
- 正压力:正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 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 应用: 增大摩擦力(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减小摩擦力(变滑动为滚动、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
二、第八章:运动和力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 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 理解:
-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理想实验,不是事实规律。
- 惯性: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 惯性大小: 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 应用: 解释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2. 二力平衡
- 定义: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条件:
-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
-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 平衡状态:
- 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 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 应用: 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求解相关问题。
3. 力与运动的关系
- 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
- 受到平衡力作用: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受到非平衡力作用: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速、减速、改变运动方向)。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 运动的分类
- 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运动: 速度变化的运动。
- 加速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的运动。
- 减速运动:速度逐渐减小的运动。
- 曲线运动: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5. 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 实验目的: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等。
- 实验步骤:
- 让小车从同一高度下滑,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
- 分别在水平面上铺毛巾、棉布、木板,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
- 实验现象: 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 实验结论: 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的越慢,运动的越远。
- 推理: 如果表面绝对光滑(没有阻力),小车将以原来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6.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例子
- 加速行驶的汽车。
- 刹车时的汽车。
- 抛出的物体。
- 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 风吹树叶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