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九年级第二十章思维导图

《物理九年级第二十章思维导图》

一、力的作用效果 (中心主题)

1. 概念

  •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必须同时存在。
    •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牛顿第三定律预热)。

2. 力的作用效果

  • 改变物体的形状:
    • 弹性形变: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 塑性形变: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运动状态的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速度方向的改变。
    • 静止是特殊的运动状态。
    • 运动状态改变必然受到力的作用。
    • 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平衡力作用下)。

3. 力的表示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力的图示:
      • 定义: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 步骤:
        1. 确定标度。
        2. 确定作用点。
        3. 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4. 在线段的末端标出力的大小和单位。
    • 力的示意图:
      • 简化的力的图示,只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不表示力的大小。

二、重力 (第一分支)

1. 概念

  •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公式

  • G = mg
    • g:重力加速度,通常取 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 10N/kg。
    • g 的意义:表示质量为 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9.8N。

3. 方向

  • 竖直向下。

4. 作用点

  • 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5. 应用

  • 利用重力:吊灯、测力计等。
    • 防止重力造成的危害:注意高空坠物,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三、弹力 (第二分支)

1. 概念

  •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产生条件

  • 物体间相互接触。
    •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3. 方向

  • 与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 绳子的弹力:沿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 支持面的弹力: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4. 大小

  •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 弹簧弹力:胡克定律 F = kx (超纲,但有些题目会用到)
      • k:劲度系数,表示弹簧的硬度。
      • x: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

5. 应用

  • 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制成。
    • 压力:物体对支持面的垂直作用力。
    • 支持力:支持面对物体的垂直作用力。

四、摩擦力 (第三分支)

1. 概念

  •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产生条件

  • 物体间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
    • 接触面粗糙。
    • 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3. 分类

  • 静摩擦力:
    • 产生条件: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 大小: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计算 (大小等于外力)。
    •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 滑动摩擦力:
    • 产生条件: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
    • 大小:f = μN
      • μ: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材料有关。
      • N:正压力,等于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支持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 滚动摩擦力:
    •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通常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4. 摩擦力的方向

  •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5. 影响因素

  • 滑动摩擦力:
    • 正压力:正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无关。
      • 静摩擦力:
    • 与正压力有关,正压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但静摩擦力的大小并非正比于正压力。
    •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静摩擦力越大。

6. 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

  • 有益摩擦:例如,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汽车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皮带传动中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等。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有害摩擦:例如,机器零件之间的摩擦,运动部件与轴承之间的摩擦等。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分离,采用润滑剂等。

五、力的合成与平衡 (第四分支)

1. 力的合成

  • 概念: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 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 方向相同:合力大小等于两力之和,方向与分力方向相同。
      • 方向相反:合力大小等于两力之差,方向与较大分力方向相同。

2. 二力平衡

  • 概念: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就叫做平衡力。
    • 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区别: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 应用: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 应用

  • 分析物体受力情况: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然后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分析物体受到的力。
    • 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力的合成与平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牛顿第一定律 (预习内容,部分学校会提前讲)

1. 内容

  •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 理解

  •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惯性。
    • 惯性不是力,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理想状态下得出的,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3. 意义

  • 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为力学奠定了基础。

此思维导图涵盖了物理九年级第二十章的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请注意,部分内容可能因地区教材差异而有所不同。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中国近代史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