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的思维导图》
一、 绪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1.1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 1.1.1 宇宙的概念与组成
- 定义: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构成的统一整体。
- 组成:各种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和星际空间。
- 尺度:极其广阔,目前人类观测到的范围有限。
- 1.1.2 天体系统的层次
- 总览:由天体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
- 层次:
- 地月系:地球和月球,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 太阳系: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
- 银河系:包含数千亿颗恒星及其他天体。
-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
- 总星系: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 1.1.3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地球的普通性:质量、体积、密度、运动特征等与其他行星相比并无特殊之处。
- 地球的特殊性:是太阳系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
1.2 独一无二的地球
- 1.2.1 存在生命的条件
- 外部条件:
- 稳定的光照:太阳的稳定辐射提供能量来源。
- 安全的宇宙环境:避免大型天体撞击,稳定的行星轨道。
- 自身条件:
-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
- 液态水:地球内部物质释放,大气层积累,形成海洋。
-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始大气经过生物改造,氧气含量增加。
- 外部条件:
- 1.2.2 地球的运动
- 地球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24小时(一个太阳日)。
- 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
- 地球公转:
- 轨道:近似圆形,绕太阳运行。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365天(一个回归年)。
- 产生: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 黄赤交角: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 地球自转:
- 1.2.3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但略扁,为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的大小:
-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半径:约6371千米。
-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二、 地图:地理学习的工具
2.1 地图的三要素
- 2.1.1 方向
-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指向标定向法: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确定方向。
-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向南北极,纬线与地轴垂直)。
- 2.1.2 比例尺
- 定义: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 表示方法:
- 数字式:如1:100000,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100000厘米。
- 线段式:用一条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在线段上标注相应的实地距离。
- 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10千米”。
- 大小判断: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 2.1.3 图例和注记
- 图例:表示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 注记:地图上对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说明。
- 作用:帮助理解地图内容,识别地理事物。
2.2 地图的应用
- 2.2.1 在地图上确定位置
- 利用经纬网:经纬度是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坐标。
- 纬度:指示南北方向,从赤道向两极递增。
- 经度:指示东西方向,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180°递增。
- 利用方向和距离:相对于已知地点确定目标地点的位置。
- 利用经纬网:经纬度是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坐标。
- 2.2.2 利用地图量算距离和面积
- 距离量算:
- 利用比例尺:测量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 利用经纬度:根据经纬度变化计算距离(例如,沿经线方向,纬度每隔1°,实际距离约为111千米)。
- 面积量算:通常利用方格网或专门的面积量算仪器。
- 距离量算:
- 2.2.3 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 出行:导航、旅游、路线规划。
- 工程建设:选址、规划。
- 军事:作战部署、地形分析。
- 资源开发:矿产分布、资源评估。
- 科学研究:地理分析、环境监测。
2.3 常见地图的种类
- 2.3.1 按内容分类
- 普通地图:全面反映地理要素,如地形、水文、交通、居民地等。
- 专题地图:专门反映某一类地理要素或现象,如气候图、人口分布图、工业分布图等。
- 2.3.2 按比例尺分类
- 大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大于1:10万,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精度高。
- 中比例尺地图:比例尺介于1:10万和1:100万之间。
- 小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小于1:100万,表示范围大,内容简略,精度低。
三、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1 地球的形状
- 3.1.1 古代认识
- 天圆地方说:古代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 3.1.2 证据
-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
- 日月食现象:地球阴影呈圆形。
- 登高望远:站得越高,视野越开阔。
- 人造卫星照片:直接显示地球是球体。
- 3.1.3 准确形状
- 地球椭球体: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称为地球椭球体或大地体。
3.2 地球的大小
- 3.2.1 测量
- 古代测量:测量精度较低。
- 现代测量:利用精密仪器和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测量,精度较高。
- 3.2.2 数据
-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半径:约6371千米。
-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3 经纬网
- 3.3.1 经线和纬线
-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长度相等。
- 纬线:与地轴垂直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
- 3.3.2 经度和纬度
- 纬度:
- 定义:某地与地心的连线和赤道平面的夹角。
- 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赤道为0°,两极为90°。
- 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 经度:
- 定义:某地经线面与本初子午线面之间的夹角。
- 分布: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180°递增。
- 划分:东经(0°~180°E)、西经(0°~180°W)。
- 纬度:
- 3.3.3 经纬网的应用
- 确定地理位置:利用经纬度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 判断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计算距离:根据经纬度变化可以计算地球表面两点之间的距离。
- 3.3.4 特殊的经纬线
-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
- 赤道:0°纬线,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 南北回归线:23.5°N/S,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界限。
- 南北极圈:66.5°N/S,极昼极夜现象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