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花卿》古诗思维导图简单一点
中心主题:赠花卿
一、 诗人及背景
- 作者: 杜甫
- 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 一生经历安史之乱,关心国家命运,同情百姓疾苦。
- 创作背景:
- 蜀地:杜甫流寓成都,生活较为安定。
- 时局: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藩镇割据,权力斗争激烈。
- 花卿:西川节度使,平叛有功,骄横跋扈,擅权专断。
- 隐忧:杜甫目睹花卿的骄奢,对其功高震主感到担忧,预见潜在的危机。并非单纯赞美。
二、 诗歌内容解析
- 首联:赞美成都美景
-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 锦江:成都的母亲河,锦江春色之美,气势磅礴。
- 玉垒山:成都附近的著名山峰,山势雄伟。
- 天地、古今:用词大气,描绘广阔的时空,渲染成都景色的壮丽。
- 寓意:暗示花卿的功业如锦江春色般显赫,也像玉垒浮云般变幻莫测。并非只写景,实则为下文褒贬埋下伏笔。
-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 颔联:赞扬花卿功绩
-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指花卿的府邸所在地。
- 柏森森:柏树高大挺拔,象征花卿的威严。
- 映阶碧草:阶前的碧草,反衬出环境的幽静,暗示花卿生活的奢靡。
- 功绩与奢靡并存:既肯定花卿平叛的功劳,也暗示他生活上的骄奢。
-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 颈联:直接赞颂花卿的音乐才华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 花径:鲜花盛开的小路,指环境优美。
- 客扫:为客人打扫。
-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简陋的门,表示谦虚。
- 君:对花卿的尊称。
- 反常举动:花卿为了听杜甫的评价,特意打破常规,暗示花卿对自身评价的重视。
- 诗人的地位:反映出杜甫作为诗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花卿对文化人的尊重(或利用)。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 尾联:引发争议的警示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此曲:指花卿演奏的乐曲。
- 天上有:形容乐曲美妙绝伦,只有天上才有。
- 人间能得几回闻:人间很难听到如此美妙的乐曲。
- 表面赞美:字面上赞扬花卿的音乐才华,将花卿比作天上的神仙。
- 深层含义:暗示花卿的生活脱离群众,骄奢淫逸,不接地气,暗示其行为僭越礼制,暗含讽刺和担忧,警示其功高震主,可能招致祸患。 同时也暗示了杜甫自己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三、 诗歌主旨
- 并非单纯赞美:表面上赞扬花卿的功绩和音乐才华,实则暗含对花卿骄奢跋扈的担忧和警示。
- 忧国忧民: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唐王朝未来的担忧。
- 现实主义: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的政治局势,以及藩镇割据的社会现实。
四、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 用词凝练,意蕴深刻,看似简单的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 对比衬托: 通过对成都美景和花卿生活的描写,衬托出花卿的骄奢和潜在的危机。
- 反语: 运用反语,表面赞美,实则讽刺,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
- 含蓄蕴藉: 诗人没有直接批评花卿,而是通过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担忧和警示,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 借景抒情: 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忧,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中,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五、 诗歌的争议与解读
- 尾联的争议:
- 赞美说:认为杜甫是真心赞美花卿的音乐才华。
- 讽刺说:认为杜甫是在讽刺花卿的生活脱离群众,僭越礼制。
- 更合理的解读:
- 综合两种观点:杜甫既有赞美,也有担忧和警示。
- 时代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 诗人立场:从杜甫的立场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六、总结
《赠花卿》是一首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杜甫的诗歌才华,也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通过对花卿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唐王朝未来的担忧,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歌不仅是一首赞美诗,更是一首警示诗,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