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思维导图

《计算机网络思维导图》

一、概述

1.1 定义

  • 将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并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1.2 目的

  • 数据通信:快速可靠地传递信息。
    • 资源共享: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
    • 分布式处理:将任务分配给不同计算机协同完成。
    • 提高可靠性:当一部分设备故障时,其他设备仍可正常工作。
    • 负载均衡:合理分配网络流量,避免拥塞。

1.3 组成

  • 硬件: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网卡、物理线路(光纤、电缆、无线电波)等。
    • 软件:操作系统、协议软件、网络应用程序等。
    • 协议:控制数据传输的规则和约定,如TCP/IP协议族。

二、网络体系结构

2.1 OSI 七层模型

  •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 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接口。
    • 协议:HTTP, FTP, SMTP, DNS, Telnet。
      • 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 数据格式转换、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
    • 功能:数据加密/解密,数据压缩/解压,数据格式转换。
      • 会话层 (Session Layer):
    • 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 功能: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如身份验证,连接恢复。
      •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 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或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 协议:TCP (可靠), UDP (不可靠)。
      • 网络层 (Network Layer):
    • 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
    • 协议:IP, ICMP, ARP, RARP。
      •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 将数据封装成帧,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实现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 功能: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介质访问控制。
    • 协议:Ethernet, PPP。
      •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 负责物理信号的传输,包括电压、频率、速率等。
    • 功能:定义物理接口特性,数据传输速率,传输模式。

2.2 TCP/IP 五层模型 (或四层模型)

  •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 包含OSI模型的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的功能。
    • 协议:HTTP, FTP, SMTP, DNS, Telnet。
      •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 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或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 协议:TCP, UDP。
      • 网络层 (Internet Layer):
    • 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 协议:IP, ICMP, ARP, RARP。
      •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 将数据封装成帧,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
    • 协议:Ethernet, PPP。
      •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 负责物理信号的传输。

2.3 协议栈

  • 网络协议的集合,每一层使用不同的协议完成不同的任务。
    • 数据在发送端逐层封装,在接收端逐层解封装。

三、网络协议

3.1 IP 协议 (Internet Protocol)

  • 网络层协议,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 IP 地址:唯一标识网络中的设备。
    • IPv4:32位地址,点分十进制表示。
    • IPv6:128位地址,十六进制表示。
    • 子网划分:将一个大的IP网络划分成多个小的子网。
    • CIDR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无类域间路由,更灵活的IP地址分配方式。

3.2 TCP 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传输层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
    • 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 SYN ->
      • <- SYN+ACK
      • ACK ->
    • 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 FIN ->
      • <- ACK
      • <- FIN
      • ACK ->
    • 拥塞控制:防止网络拥塞,提高传输效率。
      • 慢启动
      • 拥塞避免
      • 快重传
      • 快恢复

3.3 UDP 协议 (User Datagram Protocol)

  • 传输层协议,提供不可靠的、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
    • 效率高,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如视频直播、在线游戏。

3.4 HTTP 协议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 应用层协议,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
    • 基于TCP协议。
    • 请求方法:GET, POST, PUT, DELETE, OPTIONS, HEAD, TRACE, CONNECT。
    • 状态码:200 (OK), 404 (Not Found),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3.5 DNS 协议 (Domain Name System)

  • 应用层协议,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
    • 域名结构:根域名 -> 顶级域名 -> 二级域名 -> 子域名。

3.6 其他协议

  •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 SSH (Secure Shell):安全外壳协议。
    • TLS/SSL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传输层协议。

四、网络设备

4.1 路由器 (Router)

  • 连接不同网络的设备,根据IP地址进行路由选择和转发。
    • 路由表:存储网络拓扑信息,用于选择最佳路径。
    • 路由协议:用于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如RIP, OSPF, BGP。

4.2 交换机 (Switch)

  • 连接同一网络的设备,根据MAC地址进行数据转发。
    • 学习MAC地址:记录端口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
    • 生成树协议 (STP):防止交换机网络出现环路。
    • VLAN (Virtual LAN):虚拟局域网,将一个物理网络划分成多个逻辑网络。

4.3 集线器 (Hub)

  • 将多个设备连接在一起,共享同一条传输介质。
    • 工作在物理层,不进行任何处理,简单地转发信号。
    • 已被交换机取代。

4.4 防火墙 (Firewall)

  • 控制网络流量,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 过滤规则:根据源地址、目标地址、端口号等进行过滤。

五、网络安全

5.1 常见攻击方式

  • 病毒
    • 木马
    • 蠕虫
    • DDoS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 SQL 注入
    • XSS (Cross-Site Scripting)
    • CSRF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 中间人攻击

5.2 安全措施

  • 安装防火墙
    • 安装杀毒软件
    • 使用强密码
    • 定期更新软件
    • 避免点击不明链接
    • 数据加密
    • 访问控制
    • 入侵检测系统 (IDS)
    • 入侵防御系统 (IPS)

六、网络应用

6.1 Web 应用

  • 浏览器访问网站
    • 基于HTTP协议
    •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 (Client/Server)

6.2 邮件系统

  • SMTP:发送邮件
    • POP3/IMAP:接收邮件

6.3 P2P 应用

  • 点对点网络,每个节点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
    • BT (BitTorrent), eMule

6.4 实时通信

  • VoIP (Voice over IP):网络电话
    • 视频会议

七、未来发展趋势

7.1 5G

  • 更高的带宽
    • 更低的延迟
    • 更广泛的连接

7.2 物联网 (IoT)

  • 大量设备连接到互联网
    • 智能家居,智能城市

7.3 云计算

  • 将计算资源和服务部署在云端
    • 弹性伸缩,按需付费

7.4 网络安全

  •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 应对新型网络攻击

7.5 软件定义网络 (SDN)

  • 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
    • 网络可编程性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读书计划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