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思维导图
《氧气的思维导图》
一、 氧气概述
1.1 定义
-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之一(仅次于氮气)
- 化学式:O₂
- 相对分子质量:32
- 无色、无味气体
- 密度略大于空气
1.2 发现历史
- 1771年:瑞典药剂师舍勒加热氧化镁制得氧气(未发表)
- 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通过加热氧化汞发现氧气
-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命名为“Oxygen”(意为“酸的制造者”),并确定其为一种元素
1.3 存在形式
- 游离态:空气、溶解于水
- 化合态:水中(H₂O)、岩石、土壤、生物体(有机物)
二、 氧气的性质
2.1 物理性质
- 无色、无味气体
- 密度:1.429 g/L (标准状况)
-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但随着温度降低溶解度增大
- 熔点:-218.4℃
- 沸点:-183℃
- 液态氧:淡蓝色液体
- 固态氧:蓝色固体
2.2 化学性质
2.2.1 氧化性
- 强氧化剂:能与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 支持燃烧: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 重要反应:
- 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如:铁锈)
- 与非金属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硫)
- 与有机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呼吸作用、燃烧)
- 特殊反应:
- 与氢气反应:生成水(爆炸性混合气体)
- 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中毒原理)
2.2.2 化学性质特点
- 常温下: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 点燃或加热: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反应
三、 氧气的制取
3.1 工业制法
- 分离液态空气法
- 原理: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
- 步骤:
- 压缩空气并降温,使之变成液态空气
- 升高液态空气温度,氮气先挥发(沸点低),剩余液态氧
- 成本较高,适合大规模生产
3.2 实验室制法
3.2.1 加热高锰酸钾
- 原理:2KMnO₄ =△= K₂MnO₄ + MnO₂ + O₂↑
- 装置:需要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 注意事项:
-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 导管要伸入试管内少许
- 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
-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3.2.2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 原理:2KClO₃ =MnO₂=△= 2KCl + 3O₂↑
- 二氧化锰:催化剂
- 装置:与高锰酸钾制氧气类似
-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3.2.3 分解过氧化氢
- 原理:2H₂O₂ =MnO₂= 2H₂O + O₂↑
- 二氧化锰:催化剂
- 装置:常温型,简单
- 优点:反应速率快,操作简便,安全,产物无污染
-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3.3 氧气的检验与验满
-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 验满:
- 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满
- 排水法:观察集气瓶内是否充满水
四、 氧气的用途
4.1 医疗方面
- 供给呼吸:治疗缺氧症、抢救病人
- 高压氧舱:治疗某些疾病
4.2 工业方面
- 炼钢:除去钢中的杂质
- 化工生产:制造硝酸、硫酸等
- 气焊、气割:切割金属
4.3 航空航天方面
- 火箭推进剂:液氧是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
- 宇航员:供给呼吸
4.4 日常生活方面
- 潜水:提供呼吸
- 登山:高山氧气稀薄,需要携带氧气瓶
五、 氧气与生命
5.1 呼吸作用
- 生物体利用氧气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
- 动物、植物、微生物都需要呼吸作用
- 呼吸作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
5.2 光合作用
- 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氧气的主要来源
-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5.3 保护臭氧层
- 臭氧(O₃)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 氧气是生成臭氧的原料之一
六、 氧气的安全
6.1 易燃易爆品
- 氧气本身不燃烧,但能支持燃烧,是助燃剂
- 与可燃物混合,遇明火或高温易发生爆炸
- 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6.2 储存注意事项
-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库内
- 远离火种、热源
- 与易燃物、可燃物等分开存放
- 搬运时轻拿轻放,防止碰撞
6.3 使用注意事项
- 使用氧气时,严禁吸烟、生火
- 使用氧气钢瓶时,要安装减压阀
- 注意通风,防止氧气浓度过高
- 医疗用氧要遵医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