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的思维导图
《天气的思维导图》
一、 天气要素
1. 温度
- 定义: 空气的冷热程度。
- 测量:
- 仪器: 温度计 (水银温度计, 酒精温度计, 电子温度计)
- 单位: 摄氏度 (°C), 华氏度 (°F), 开尔文 (K)
- 测量标准: 通常指百叶箱内1.5米高度的空气温度。
- 影响因素:
- 太阳辐射: 主要热源。
- 纬度: 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弱,温度越低。
- 地形: 山地气温垂直递减,盆地易形成热岛效应。
- 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下垫面: 陆地升温快降温快,海洋升温慢降温慢。
- 人类活动: 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气体排放。
- 重要性: 影响生物生存、农业生产、人体舒适度等。
2. 气压
- 定义: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承受的压力。
- 测量:
- 仪器: 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 空盒气压计, 电子气压计)
- 单位: 百帕 (hPa), 毫米汞柱 (mmHg)
- 影响因素:
- 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 温度: 温度升高,空气膨胀,密度降低,气压降低。
- 湿度: 水汽分子量小于空气,湿度增加,空气密度降低,气压降低。
- 与天气的关系:
- 高气压: 通常对应晴朗天气。
- 低气压: 通常对应阴雨天气。
- 气压梯度力: 导致风的产生。
- 重要性: 指示天气变化趋势,影响飞行安全。
3. 湿度
- 定义: 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 分类:
- 绝对湿度: 单位体积空气中水汽的质量。
- 相对湿度: 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比表示。
- 测量:
- 仪器: 湿度计 (干湿球温度计, 毛发湿度计, 电子湿度计)
- 单位: % (相对湿度)
- 影响因素:
- 温度: 温度越高,空气中可容纳的水汽越多。
- 蒸发量: 水体蒸发增加空气湿度。
- 与天气的关系:
- 高湿度: 易形成雾、露、霜等。
- 低湿度: 易导致干燥,增加火灾风险。
- 重要性: 影响人体舒适度、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
4. 风
- 定义: 空气的水平运动。
- 要素:
- 风向: 风吹来的方向 (如北风是指从北方吹来的风)。
- 风速: 空气运动的快慢程度,常用米/秒 (m/s) 或级表示。
- 测量:
- 仪器: 风向标,风速仪 (风杯风速仪,超声波风速仪)
- 产生原因: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 类型:
- 季风: 冬夏季风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 信风: 低纬度地区行星风系。
- 海陆风: 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 山谷风: 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受山坡和谷地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 影响: 影响气温、降水、污染物扩散等。
- 重要性: 可用于风力发电,影响航运安全。
5. 降水
- 定义: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包括雨、雪、冰雹、雾、露、霜等。
- 类型:
- 降雨: 液态降水。
- 降雪: 固态降水。
- 冰雹: 固态降水,多发生在夏季。
- 雾: 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
- 露: 地面物体表面凝结的水汽。
- 霜: 地面物体表面凝华的水汽。
- 形成条件: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达到饱和,有凝结核。
- 测量:
- 仪器: 雨量器,雪量器。
- 单位: 毫米 (mm)。
- 影响:
- 正面影响: 补充淡水资源,有利于农业生产。
- 负面影响: 洪涝灾害,泥石流,交通受阻。
- 重要性: 影响水资源分布,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
二、 天气系统
1. 锋面
- 定义: 冷暖气团交界面的过渡带。
- 类型:
-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或静止。
- 影响: 带来降水、大风等天气。
2. 气旋 (低气压)
- 定义: 近地面气压中心低于四周的气压系统。
- 特征: 中心气压低,空气向中心辐合,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旋转。
- 类型: 温带气旋,热带气旋 (台风/飓风)。
- 影响: 带来阴雨天气,有时伴有大风。
3. 反气旋 (高气压)
- 定义: 近地面气压中心高于四周的气压系统。
- 特征: 中心气压高,空气向外扩散,北半球反气旋呈顺时针旋转。
- 影响: 通常带来晴朗天气。
三、 天气预报
1. 资料收集
- 地面观测: 气象站观测。
- 高空探测: 探空气球,飞机。
- 卫星遥感: 气象卫星 (极轨卫星,静止卫星)。
- 雷达探测: 天气雷达。
2. 数据处理
3. 预报发布
- 渠道: 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APP等。
- 内容: 天气状况,气温变化,风力风向,降水概率等。
四、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1. 暴雨洪涝
- 原因: 持续强降水。
- 影响: 农作物受损,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交通中断。
2. 干旱
3. 高温热浪
4. 寒潮
5. 台风/飓风
五、 气候变化与天气
1. 温室效应
- 原因: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等) 排放增加。
2. 全球变暖
- 表现: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 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态系统变化,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3.应对措施
-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
- 适应气候变化: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