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思维导图

《初三化学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1.1 物质的组成

  • 元素
    • 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表示:元素符号(一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大写字母加一个小写字母)
    • 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
  • 原子
    • 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结构:原子核 (质子 + 中子) + 核外电子
    • 电荷: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 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忽略电子的质量。
    •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之比较所得的比值。
  • 分子
    • 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构成:由原子构成。
    • 运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 间隔:分子之间有间隔。
  • 离子
    •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阳离子:带正电荷 (失去电子)
    • 阴离子:带负电荷 (得到电子)
  • 化学式
    •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意义:
      •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
      • 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 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
    • 书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元素在后;原子个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 化合价
    • 定义:元素(或原子团)结合成化合物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 原则: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 常见化合价:氢+1,氧-2,金属元素通常为正价,氯-1,等等。

1.2 物质的结构

  • 原子结构示意图
    • 表示: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 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或2),达到稳定结构。
  • 离子结构示意图
    • 表示:阳离子结构示意图: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结构示意图: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3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和纯净物
    •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 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氧化物
    • 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 酸、碱、盐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 (H+) 的化合物。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OH-) 的化合物。
    •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2.1 化学变化的特征

  • 化学变化
    • 定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了改变。
  •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通常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2.2 化学反应的表示

  • 化学方程式
    • 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 书写原则:
      •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臆造不存在的反应。
      • 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 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数配偶法、代数法等。
    • 意义:
      • 质的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 量的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或物质的量比。

2.3 质量守恒定律

  • 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 理解
    • 质量守恒是指质量总和守恒,而不是体积、物质的量等的守恒。
    •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

2.4 溶液

  • 组成:溶质和溶剂。
  • 溶解度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 影响因素: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变化不大,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 质量分数
    • 公式: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100%
  •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 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三、重要的化学物质

3.1 氧气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 制取
    •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 分解过氧化氢:2H2O2 MnO2 2H2O + O2↑
    • 电解水:2H2O 电解 2H2↑ + O2↑
  • 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冶炼金属等。

3.2 二氧化碳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 + H2O = H2CO3
    • 能与石灰水反应:CO2 + Ca(OH)2 = CaCO3↓ + H2O
    • 支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 制取: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 用途:灭火、人工降雨、化工原料、气体肥料等。

3.3 水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液体,在4℃时密度最大。
  • 化学性质
    • 电解水:2H2O 电解 2H2↑ + O2↑
    • 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碱:CaO + H2O = Ca(OH)2
    • 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酸:CO2 + H2O = H2CO3
  • 水的净化: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3.4 酸、碱、盐的通性

  • 酸的通性
    • 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 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 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 碱的通性
    • 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 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 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 盐的通性
    • 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金属。
    • 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 能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 盐溶液之间能相互反应生成两种新盐。(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四、金属和金属材料

4.1 金属的性质

  • 物理性质: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 化学性质
    • 能与氧气反应 (有些剧烈,有些缓慢)。
    • 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 能与盐溶液反应 (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4.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 顺序:K > Ca > Na > Mg > Al > Zn > Fe > Sn > Pb > (H) > Cu > Hg > Ag > Pt > Au
  • 意义: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4.3 金属的防腐

  • 原理:防止金属与氧气、水等物质接触。
  • 方法
    • 涂油漆、刷油。
    • 镀一层金属。
    • 制成合金。
    • 保持金属表面干燥。

五、碳和碳的氧化物

5.1 碳的单质

  • 金刚石:坚硬,用于切割玻璃、制造钻探工具。
  • 石墨:柔软,具有导电性,用于铅笔芯、电极。
  • 无定形碳:活性炭、木炭、焦炭等,具有吸附性,用于吸附色素、异味等。

5.2 碳的化学性质

  • 可燃性: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 还原性:能还原金属氧化物。

5.3 一氧化碳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可燃性: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 还原性:能还原金属氧化物,用于冶炼金属。
    • 毒性: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

六、燃料及其利用

6.1 燃烧的条件

  • 可燃物:必须是可燃物质。
  • 助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 温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6.2 灭火的原理

  • 移除可燃物
  • 隔绝氧气
  •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6.3 燃料的利用

  •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等。

七、有机物初步

7.1 甲烷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 化学性质:可燃性,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7.2 乙醇

  • 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 化学性质:可燃性,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7.3 乙酸

  •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 化学性质:酸性,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注: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专业的思维导图软件进行绘制,此处仅提供内容框架。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童年河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