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初三物理
I. 力学
-
1.1 力的基本概念
- 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力的单位:牛顿 (N)
-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力的示意图: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 弹力:
- 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 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工具,原理是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 滑动摩擦力:
- 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力。
- 影响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 公式:f = μN (μ为动摩擦因数,N为正压力)
- 静摩擦力:
- 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力。
- 大小:由二力平衡确定,范围:0 ≤ f ≤ fmax
- 重力:
- 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方向:竖直向下。
- 公式:G = mg (g ≈ 9.8 N/kg)
- 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
1.2 运动和力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 二力平衡:
- 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应用:判断物体是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1.3 压强
-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公式:p = F/S (p为压强,F为压力,S为受力面积)
- 单位:帕斯卡 (Pa) 或 N/m²
- 液体压强:
- 公式:p = ρgh (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深度)
- 特点: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深度增加,压强增大;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 大气压强:
- 存在:空气产生的压强。
-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 标准大气压:1.013×10⁵ Pa 或 760 mmHg
- 与海拔的关系: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
1.4 浮力
- 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 方向:竖直向上。
- 产生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 公式:F浮 = ρ液gV排 (ρ液为液体密度,V排为排开液体的体积)
- 物体浮沉条件:
- 漂浮:F浮 = G
- 悬浮:F浮 = G
- 下沉:F浮 < G
- 上浮:F浮 > G (直到漂浮或悬浮)
-
1.5 简单机械
- 杠杆:
- 定义: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 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 杠杆平衡条件:F₁L₁ = F₂L₂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 杠杆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 滑轮:
- 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 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但费距离。
- 滑轮组: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 省力情况: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则 F = (1/n)G (忽略摩擦和动滑轮重)
- 斜面:
- 可以省力,但费距离。
- 省力情况:F = Gh/L (忽略摩擦,h为斜面高度,L为斜面长度)
- 功:
- 定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 公式:W = FS (W为功,F为力,S为距离)
- 单位:焦耳 (J)
- 功率:
-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 公式:P = W/t (P为功率,W为功,t为时间) 或 P = Fv (F为力,v为速度)
- 单位:瓦特 (W)
- 机械效率:
- 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 公式:η = W有用/W总
- 永远小于1。
- 杠杆:
II. 热学
-
2.1 温度与热量
-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 常用温度计: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
- 摄氏温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
- 比热容:
-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 符号:c
- 单位:J/(kg·℃)
- 水的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条件下,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
- 热量计算:
- 吸收热量:Q吸 = cm(t-t₀) (c为比热容,m为质量,t为末温,t₀为初温)
- 放出热量:Q放 = cm(t₀-t)
-
2.2 物态变化
- 熔化与凝固:
-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 汽化与液化:
-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 汽化吸热。
-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 液化放热。
- 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 升华与凝华:
-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
-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
- 熔化与凝固:
-
2.3 内能
-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 改变内能的方式:
- 做功: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 热传递:热传导、对流、辐射。
- 热机:
- 内燃机: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做功的机器。
- 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 能量转化: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
- 热机效率:有用功与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比值。
III. 光学
-
3.1 光的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速:真空中的光速最大,c = 3×10⁸ m/s
-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
-
3.2 光的反射
- 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过反射后仍然平行。
- 漫反射:平行光线经过反射后向各个方向散射。
- 平面镜成像:
- 特点: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原理:光的反射。
-
3.3 光的折射
- 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凸透镜成像:
- 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 焦点、焦距。
- 成像规律:
- 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u = 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 f < u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u = f,不成像。
- 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 眼睛的视物原理:
-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 近视眼:晶状体过厚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 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
- 远视眼:晶状体过薄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 矫正方法:佩戴凸透镜。
-
3.4 色散
- 光的色散: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 三原色:红、绿、蓝。
-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IV. 电学
-
4.1 电荷与电流
- 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 电路:由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组成。
- 通路: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 断路(开路):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
- 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回到电源的电路。
- 电流的单位:安培 (A)
-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仪表。
- 使用规则:串联在电路中,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在电源两端。
-
4.2 电压与电阻
- 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是提供电能的物理量。
- 电压的单位:伏特 (V)
- 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仪表。
- 使用规则:并联在电路中,电压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电阻的单位:欧姆 (Ω)
-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 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元件。
- 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 接法:一上一下。
-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 串联:R总 = R₁ + R₂
- 并联:1/R总 = 1/R₁ + 1/R₂
-
4.3 欧姆定律
-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公式:I = U/R (I为电流,U为电压,R为电阻)
-
4.4 电功率
- 电能:电流所做的功。
- 电能的单位:焦耳 (J) 或千瓦时 (kW·h),1 kW·h = 3.6×10⁶ J
- 电能表:测量电路中消耗电能的仪表。
-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
- 电功率的单位:瓦特 (W)
- 公式:P = UI (P为电功率,U为电压,I为电流) 或 P = I²R 或 P = U²/R
-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 公式:Q = I²Rt (Q为热量,I为电流,R为电阻,t为时间)
V. 电磁学 (初步)
-
5.1 磁现象
-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
-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 磁感线:描述磁场分布的假想曲线。
- 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磁场。
-
5.2 电生磁
-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 电磁铁:带有铁芯的螺线管。
-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铁芯。
- 电磁继电器:利用电磁铁控制电路通断的开关。
-
5.3 磁生电
- 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产生电流的现象。
- 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
- 发电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
- 电动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原理制成的。
VI. 能量与可持续发展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 能源的分类:
- 可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获取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
- 不可再生能源: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能源,如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 能源的利用与环境:
- 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 核能存在核泄漏的风险。
- 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