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朝思维导图
两宋朝思维导图
1. 概况 (Overview)
1.1 时间划分与基本史实 (Time Division and Basic Historical Facts)
- 北宋 (960年-1127年):
- 由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定都东京(今开封)。
- 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 面临北方辽、西夏等政权的威胁。
- 靖康之变,被金朝灭亡。
- 南宋 (1127年-1279年):
- 宋高宗赵构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
- 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战事与和议并存。
- 中后期面临蒙古(元朝)的强大攻势。
- 最终于崖山海战被元朝彻底灭亡。
1.2 历史特点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皇权高度膨胀,分割相权,解除藩镇兵权,抑制武将。
- 文官政治: 重文轻武,士大夫阶层地位显著提升,统治者优待士人。
- 经济文化繁荣: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步,文化艺术成就斐然,但军事力量相对积弱。
2. 政治制度 (Political System)
2.1 中央机构 (Central Government)
- 相权分割: 设中书门下(决策)、枢密院(军务)、三司(财政),相互牵制,直接对皇帝负责。
- 御史台和谏院: 行使监察权,监督官员和皇帝。
- 内朝崛起: 设立各种名目的内廷官员,直接服务皇帝,削弱正式宰相权力。
2.2 地方管理 (Local Administration)
- 州县两级制为主: 精简层级,地方官员由中央派遣,定期轮换。
- 设通判: 监督地方长官,直接向中央报告。
- 军队调动权集中: 兵、将分离,防止地方拥兵自重。
2.3 选官制度 (Selection System)
- 科举制高度成熟:
- 扩大录取名额,向社会下层开放程度提高。
- 糊名、誊录等制度保证公平性。
- 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打破门阀观念。
- 恩荫制: 高级官员子弟可凭父辈功勋入仕,是科举制的补充。
2.4 改革与变法 (Reforms)
- 背景: 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表现为财政困难、军事力量不足、社会矛盾尖锐。
- 范仲淹庆历新政: 改革官僚制度,整顿吏治,效果不彰。
- 王安石变法 (熙宁变法):
- 内容: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理财)、保甲法、保马法(强兵)、太学三舍法(育才)。
- 目的: 富国强兵,克服积贫积弱。
- 结果: 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引发激烈党争,未能持久,争议巨大。
- 南宋改革: 局部调整,未能进行大规模变法。
3. 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3.1 农业生产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 技术进步: 推广曲辕犁,精耕细作技术提高。
- 农作物: 引进占城稻,高产作物推广,稻麦轮作普及。
- 水利建设: 修建大量堤坝、水渠,改良耕地。
- 经济作物: 棉花、茶叶种植面积扩大。
3.2 工商业空前繁荣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 城市发展: 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夜市、草市兴盛,商品经济渗透到乡村。开封、临安成为世界级大都市。
- 商业活动:
- 国内外贸易活跃,行会组织(行)普遍。
- 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广州、泉州、明州(宁波)等港口繁荣,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 货币与金融:
- 金属货币大量铸造。
- 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北宋的交子,南宋的会子、关子。
- 柜坊(经营钱款保管、借贷)、飞钱(异地汇兑)等金融机构和业务发展。
- 手工业:
- 纺织业:丝织、棉纺织业发展。
- 陶瓷业:技术高超,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外。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
- 冶金业:煤炭取代木炭炼铁,产量巨大,领先世界。
- 造船业:技术先进,能造载重几百吨乃至上千吨的海船,使用指南针导航。
3.3 财政状况 (Financial Situation)
-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财政负担沉重。
- 土地兼并剧烈,贫富分化加剧。
4. 社会生活 (Social Life)
4.1 社会结构变化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 门阀制度进一步衰落,士大夫阶层地位上升。
- 市民阶层(商人、手工业者、城市平民)壮大,影响扩大。
-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4.2 文化娱乐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增加,如瓦子、勾栏,提供说书、演戏、杂技等娱乐。
- 节庆活动丰富,市民生活世俗化、娱乐化。
4.3 妇女地位 (Status of Women)
- 总体趋势下降,理学对女性束缚加强(如强调贞节)。
- 缠足陋习在社会上层逐渐流行。
- 但在经济生活和家庭管理方面,部分妇女仍具有一定独立性。
5. 文化与科技 (Culture and Science)
5.1 思想哲学 (Philosophy)
- 理学 (新儒学) 兴起并发展:
- 融合儒、佛、道思想,探讨宇宙本原和人生义理。
-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 南宋朱熹集大成,形成程朱理学(道学),成为官方哲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陆九渊心学萌芽。
5.2 文学艺术 (Literature and Art)
- 词的繁荣:
- 成为一代之文学。
- 北宋:柳永(婉约)、苏轼(豪放)、秦观、周邦彦。
- 南宋:李清照(婉约)、辛弃疾(豪放)、陆游。
- 诗: 涌现大量诗人,如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
- 散文: 唐宋八大家(其中六位在宋朝: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文风平实、说理透彻。
- 绘画: 文人画兴起,水墨山水画成就高。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城市生活的杰作。宫廷画院发达。
- 书法: 尚意书风,代表人物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
5.3 史学 (Historiography)
-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采用编年体通史,影响巨大。
5.4 科技成就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 四大发明的发展与应用:
- 活字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革命。
- 指南针: 广泛应用于航海,促进远洋贸易发展。
- 火药: 广泛应用于军事,制造各种火器,如突火枪、震天雷等。
- 纸币: 交子、会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其他科技:
- 沈括《梦溪笔谈》:涵盖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历史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 苏颂等制造水运仪象台,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发展。
6. 军事 (Military)
6.1 军事体制 (Military System)
- 兵制: 禁军(中央军,战斗力较强但数量庞大)、厢军(地方军,主要从事劳役)。
- 缺陷: 实行“强干弱枝”、“兵将分离”策略,虽防止内部兵变,但也削弱军队整体作战能力,冗兵问题严重。
6.2 对外战争与防御 (Wars and Defense)
- 与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长期对峙或交战。
- 多数时期采取防御和议和策略,缴纳岁币或岁贡。
- 少数抗击外族侵略的著名将领和战役,如岳飞抗金、虞允文采石之战。
- 火器在军事上的应用逐渐增多。
7. 著名人物 (Famous Figures)
- 政治家: 赵匡胤、赵构、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秦桧。
- 军事家: 岳飞、韩世忠、虞允文。
- 文学家: 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欧阳修、陆游。
- 思想家: 朱熹、程颢、程颐、陆九渊、周敦颐。
- 科学家: 沈括、毕昇、苏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