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思维导图》
一、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1840-1919)
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开端 (1840-1842)
- 背景:
- 英国的工业革命需求: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社会矛盾激化
- 过程:
- 英国发动战争
- 《南京条约》签订:割香港岛,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 影响: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三元里人民抗英)
- 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 背景:
- 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
- 清政府的抵抗
- 过程:
-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更多赔款,更多通商口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影响: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加速了清政府的衰落
3.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 背景:
- 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激化
- 自然灾害频繁
- 领导人:洪秀全
- 重要事件:
- 金田起义
- 定都天京
-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反映农民要求土地的愿望,但无法实现)
- 后期领导人腐败,内讧
- 湘军、淮军的镇压,外国势力介入
- 失败原因: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战略上的失误
-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 意义:
-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
- 探索了新的社会模式
4. 洋务运动 (1861-1895)
- 背景:
-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 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 目的:
- 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
- 代表人物:
- 中央:奕䜣
-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 口号:
- “自强”、“求富”
- 主要内容:
- 创办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 创办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 筹建海军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 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
- 评价:
- 进步性: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设备,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科技,不改变封建制度,最终失败。
5.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 背景:
- 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的野心
- 朝鲜内乱
- 过程:
- 黄海海战 (邓世昌)
-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 结果:
- 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影响: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引发了戊戌变法
6. 戊戌变法 (1898)
- 背景:
-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 民族危机加深
- 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
- 目的:
- 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
- 主要内容:
-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 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
- 创办新式学堂
- 训练新式军队
- 结果:
-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
- 变法失败
- 意义:
-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 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7.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 背景:
-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 列强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
- 过程:
-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 结果:
- 签订《辛丑条约》:赔款,在北京设立使馆区,拆除炮台,允许外国驻兵,禁止中国人民反帝
- 影响: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8. 辛亥革命 (1911)
- 背景:
-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 领导人:孙中山
-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 重要组织:同盟会
- 过程:
- 武昌起义
- 中华民国成立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 意义:
-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9. 新文化运动 (1915-1919)
- 背景:
-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受到袁世凯的破坏
- 北洋军阀统治,社会黑暗
-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 主要内容:
- 提倡民主与科学 (德先生、赛先生)
- 反对专制与愚昧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意义:
-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 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1. 五四运动 (1919)
- 背景:
-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过程:
-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 意义:
-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培养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
2.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
- 背景:
-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工人运动的发展
- 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 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 意义:
-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1927)
- 背景:
- 中共认识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重要性
- 孙中山认识到依靠工农群众的重要性
- 共产国际的推动
- 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
- 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 主要成就:
- 黄埔军校的创办
- 北伐战争 (取得重大胜利)
- 破裂:
-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4. 南昌起义 (1927)
-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 意义: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 意义:
5. 秋收起义 (1927)
- 领导人:毛泽东
- 特点:
- 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 意义:
-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 特点:
6.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
- 意义:
-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7. 长征 (1934-1936)
- 背景:
-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 重要会议:遵义会议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 意义:
-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8. 西安事变 (1936)
- 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 目的:逼蒋抗日
- 结果:和平解决
- 意义:
-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9. 全民族抗战 (1937-1945)
- 标志: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
- 重要战役:
- 淞沪会战
-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
- 徐州会战 (台儿庄大捷)
- 百团大战
- 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意义:
-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
- 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斗争
- 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 重要战役:
10. 解放战争 (1946-1949)
- 内战爆发:1946年
- 重要战役:
- 辽沈战役
- 淮海战役
- 平津战役
- 渡江战役: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 意义:
- 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 建立了新中国
- 重要战役:
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1949至今)
(这部分内容属于八年级下册历史,但为了完整,简要概括)
1.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49-1978)
- 土地改革
- 第一个五年计划
- 三大改造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文化大革命”
2. 改革开放 (1978至今)
-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开端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香港、澳门回归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