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思维导图》
一、导论
1.1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 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学科
- 研究资源在个体层面的配置和决策
1.2 核心问题
- 稀缺性:资源有限,欲望无限
- 选择:面对稀缺性做出的权衡
- 机会成本:最佳备选方案的价值
1.3 基本假设
- 理性人假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 完全信息假设(理想状态,现实常不符)
1.4 研究方法
- 模型构建:简化现实,突出重点
- 实证分析:检验理论,验证假设
- 规范分析:价值判断,政策建议
二、需求、供给与均衡
2.1 需求
* 2.1.1 需求曲线: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负相关)
* 向下倾斜: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影响因素:
* 自身价格
* 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互补品)
* 收入
* 消费者偏好
* 预期
* 人口数量
* 2.1.2 需求弹性
* 价格弹性: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 弹性系数公式: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 类型:弹性 > 1(富有弹性)、弹性 < 1(缺乏弹性)、弹性 = 1(单位弹性)
* 影响因素:替代品数量、商品的重要性、时间
* 收入弹性: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 类型:正常商品(收入弹性 > 0)、劣质商品(收入弹性 < 0)
* 交叉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 类型:替代品(交叉弹性 > 0)、互补品(交叉弹性 < 0)
2.2 供给
* 2.2.1 供给曲线: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正相关)
* 向上倾斜:边际成本递增规律
* 影响因素:
* 自身价格
* 生产成本
* 技术水平
* 相关商品价格
* 预期
* 生产者数量
* 2.2.2 供给弹性: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 弹性系数公式: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 影响因素: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时间
2.3 市场均衡
- 2.3.1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
- 2.3.2 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曲线移动导致新的均衡
- 2.3.3 价格管制: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导致短缺)、最低限价(高于均衡价格,导致过剩)
2.4 福利经济学
- 2.4.1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 2.4.2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与愿意接受的价格之差
- 2.4.3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
- 2.4.4 市场效率:总剩余最大化(市场均衡)
- 2.4.5 无谓损失:由于市场扭曲(如税收、价格管制)造成的总剩余减少
三、消费者行为理论
3.1 效用理论
- 3.1.1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消费一定量商品带来的总满足感,边际效用是每增加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新增满足感
- 3.1.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
- 3.1.3 消费者均衡:在既定预算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消费组合(边际效用/价格 = 常数)
3.2 无差异曲线分析
- 3.2.1 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不同商品组合的曲线
- 特点:向下倾斜、不相交、距离原点越远代表效用越高
- 3.2.2 预算约束线:表示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能够购买的不同商品组合的限制
- 3.2.3 消费者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
- 特点:向下倾斜、不相交、距离原点越远代表效用越高
3.3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3.3.1 收入效应:由于价格变动导致实际收入变化,进而影响消费
- 3.3.2 替代效应:由于价格变动导致相对价格变化,消费者倾向于消费相对便宜的商品
- 3.3.3 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商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四、生产成本理论
4.1 生产函数
- 4.1.1 短期生产函数: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固定不变
- 4.1.2 长期生产函数:所有投入要素都可以变动
- 4.1.3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总产量是总产出,平均产量是每单位投入的产出,边际产量是每增加一单位投入带来的新增产出
- 4.1.4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种投入,边际产量最终会递减
4.2 成本分类
* 4.2.1 短期成本:
*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 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 总成本:固定成本 + 可变成本
*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产量
* 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产量
* 平均总成本:总成本/产量
* 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量带来的新增成本
* 4.2.2 长期成本:
* 长期平均成本:长期总成本/产量
* 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
* 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上升
* 规模报酬不变:长期平均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
4.3 成本曲线
-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于它们的最低点
- 长期: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五、市场结构
5.1 完全竞争市场
- 5.1.1 特征:大量买者和卖者、产品同质、自由进出、完全信息
- 5.1.2 企业决策:价格接受者,边际收益 = 市场价格
- 5.1.3 短期均衡:边际成本 = 价格
- 5.1.4 长期均衡:边际成本 = 平均总成本 = 价格,经济利润为零
5.2 垄断市场
- 5.2.1 特征:只有一个卖者、产品没有替代品、存在进入壁垒
- 5.2.2 企业决策:价格制定者,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 5.2.3 边际收益小于价格
- 5.2.4 垄断力量的衡量:勒纳指数
- 5.2.5 价格歧视:对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价格
- 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
- 二级价格歧视:按消费数量定价
- 三级价格歧视:按消费者群体定价
5.3 垄断竞争市场
- 5.3.1 特征:大量买者和卖者、产品有差异、自由进出
- 5.3.2 企业决策:与垄断类似,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 5.3.3 长期均衡:长期来看,经济利润为零
5.4 寡头市场
- 5.4.1 特征:少数卖者、产品可能同质或有差异、进入壁垒较高
- 5.4.2 模型:
- 古诺模型:双寡头,同时决定产量
- 斯塔克伯格模型:领导者率先决定产量,跟随者根据领导者的产量决定自己的产量
- 伯特兰德模型:双寡头,同时决定价格
- 5.4.3 博弈论:分析企业之间的策略互动
- 5.4.2 模型:
六、要素市场
6.1 劳动市场
- 6.1.1 劳动力需求:边际产品价值 = 工资
- 6.1.2 劳动力供给:工资与劳动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 6.1.3 均衡工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交点
- 6.1.4 工资差异:技能、经验、行业、地理位置等因素
6.2 资本市场
- 6.2.1 资本需求:边际产品价值 = 资本租金
- 6.2.2 资本供给:利率与资本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 6.2.3 均衡利率:资本需求与供给的交点
6.3 土地市场
- 6.3.1 土地供给:固定不变
- 6.3.2 土地需求:边际产品价值 = 土地租金
- 6.3.3 均衡地租:土地需求曲线决定
七、市场失灵
7.1 外部性
- 7.1.1 定义: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产生的影响,且没有得到补偿
- 7.1.2 正外部性:对他人有利
- 7.1.3 负外部性:对他人有害
- 7.1.4 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清晰,交易成本为零,私人谈判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 7.1.5 政府干预:税收(针对负外部性)、补贴(针对正外部性)、管制
7.2 公共物品
- 7.2.1 定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 7.2.2 免费搭车问题:人们不愿意为公共物品付费
- 7.2.3 政府提供:解决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7.3 信息不对称
- 7.3.1 逆向选择:劣质商品驱逐优质商品
- 7.3.2 道德风险:一方的行为对另一方产生风险,且无法完全监督
- 7.3.3 解决方案:信号传递、筛选、保险
八、总结
微观经济学是理解市场运作、个体决策的重要工具,掌握其基本原理有助于做出更明智的经济决策。深入理解各个模块,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