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思维导图

《高一文言文思维导图》

一、文言实词

  • 1. 意义判断

    • (1)字形推断法:
      • 根据字形推测本义,进而推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 例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刂”与刀剑有关。
    • (2)语境分析法:
      • 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语的具体含义。
      • 注意:要全面考虑上下文的联系,避免断章取义。
    • (3)成语联想法:
      • 利用成语中保留的古义,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 例如:“危如累卵”中的“累”,可以推断出“积累”的意思。
    • (4)语法分析法:
      •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判断其词性和大致意义。
      • 例如:动词通常作谓语,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 (5)互文见义法:
      • 利用互文句式中对称词语的意义关系,推断词语的含义。
      •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死”和“归”互为反义。
  • 2. 词类活用

    • (1)名词活用:
      • 名词作动词:
        • 例如:“名词 + 及物动词”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像…一样对待…”
      • 名词作状语:
        • 例如:“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作状语,表示“每天每夜”。
    • (2)动词活用:
      • 动词作名词:
        • 例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追逐逃亡的人,逃跑的人,动词活用为名词。
    • (3)形容词活用:
      • 形容词作动词:
        • 例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亲近,疏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形容词作名词:
        • 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4)使动用法:
      • 使宾语怎么样,使宾语做某事。
      • 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劳”,使…痛苦,使…劳累。
    • (5)意动用法:
      • 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看作什么。
      •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以…为异,对…感到惊异。
  • 3. 古今异义

    • (1)词义扩大:
      • 例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 (2)词义缩小:
      • 例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只指妻子。
    • (3)词义转移:
      • 例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
    • (4)感情色彩变化:
      • 例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现在是贬义词,指品质恶劣。
  • 4. 一词多义

    • 例如:“顾”:
      • 回头看(顾影自怜)
      • 拜访(三顾茅庐)
      • 关心(顾全大局)
      • 只是、但是(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二、文言虚词

  • 1. 常见虚词

    • (1)之:
      •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 助词(结构助词“的”,语气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动词(往、到)
    • (2)其:
      •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 副词(表语气,加强语气)
    • (3)而:
      • 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承接、修饰)
    • (4)以:
      • 介词(用、把、因为、按照)
      • 连词(表目的、表结果)
      • 动词(认为)
    • (5)于:
      • 介词(在、到、对、向、比)
    • (6)乃:
      • 副词(竟然、才、于是)
      • 代词(你)
      • 动词(是)
    • (7)为:
      • 动词(是、做、认为、被)
      • 介词(替、为了、因为)
    • (8)焉:
      • 代词(哪里、什么)
      • 语气助词(了、呢)
      • 兼词(于此、于之)
    • (9)也:
      • 语气助词(表肯定、疑问、感叹、判断、停顿)
    • (10)乎:
      • 语气助词(表疑问、反问、感叹)
      • 介词(相当于“于”)
  • 2. 虚词用法辨析

    • 关注语境,结合句子意思判断虚词的用法。
    • 积累常见虚词的多种用法,并灵活运用。

三、文言句式

  • 1. 判断句

    • 常用“者”、“也”表示判断。
    •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也可用“乃”、“为”、“即”、“非”等表示判断。
    • 例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为我先人避秦时所居”。
  • 2. 被动句

    • 用“于”、“为…所…”、“见”、“受”、“被”等表示被动。
    • 例如:“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臣诚恐见欺于王”,“受制于人”。
  • 3. 倒装句

    • (1)主谓倒装:
      • 为了强调谓语,将谓语前置。
      •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 (2)宾语前置:
      •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例如:“吾谁与归?”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 例如:“唯利是图”。
      • 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 例如:“何陋之有?”
    • (3)定语后置:
      •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作为标志。
      •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 (4)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 介宾短语放在谓语之后。
      • 例如:“战于长勺”。
  • 4. 省略句

    •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 注意根据语境补充省略成分。

四、文化常识

  • 1. 官职变迁

    • 了解古代官职的名称、职能和等级。
    • 例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
  • 2. 年龄称谓

    • 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谓。
    • 例如:襁褓、孩提、总角、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耄耋等。
  • 3. 科举制度

    • 了解科举考试的等级、内容和意义。
    • 例如:乡试、会试、殿试、进士等。
  • 4. 礼仪制度

    • 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
    • 例如:跪拜礼、揖礼、座次礼等。
  • 5. 纪年方法

    • 了解古代的纪年方法。
    • 例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

五、翻译原则

  • 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字面意思和语言风格。
    • 对于难以直译的部分,可以进行意译。
  • 2. 忠于原文,力求达意

    • 翻译要准确、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 避免出现翻译错误和歧义。
  • 3.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 每个实词、虚词都要准确翻译。
    • 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流畅,符合语法规范。
  • 4. 增补省略成分

    • 补全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等。
  • 5. 调整语序

    • 将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心脏的思维导图画简单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