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思维导图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I. 岩石圈

A. 岩石圈的组成

1. 地壳
  • 定义:地球最外层固体圈层,主要由岩石构成。
    • 组成:
      • 大陆地壳:花岗岩类岩石为主,厚度较大(平均33km,山脉处可达70km),密度较小。
      • 海洋地壳:玄武岩类岩石为主,厚度较小(平均5-10km),密度较大。
    • 主要元素:O、Si、Al、Fe、Ca、Na、K、Mg
    •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内力作用)的直接表现,影响地表形态。
      • 地壳的水平运动
      • 地壳的垂直运动
2. 地幔顶部(上地幔顶部)
  • 定义:位于地壳之下,软流层之上,与地壳共同构成岩石圈。
    • 组成:主要由橄榄岩构成,岩石性质较硬。
    • 与软流层关系:岩石圈底部与软流层相接,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B. 岩石圈的构造

1. 板块构造理论
  • 基本观点:
    • 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由若干板块构成,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 板块运动是地表形态演化的主要动力。
    • 板块边界是地壳活动(地震、火山)的主要发生带。
      • 板块类型:
    •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构成,较厚,密度较小。
    • 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构成,较薄,密度较大。
      • 板块运动方式:
    • 张裂(离散):板块分离,形成新的海洋地壳(如大西洋中脊)。
    • 碰撞(聚合):板块挤压,形成褶皱山脉、海沟(如喜马拉雅山脉)。
    • 滑移(转换):板块沿断层水平滑动,造成地震(如圣安地列斯断层)。
      •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形成山脉、海沟、裂谷、岛弧等主要地貌单元。
    • 诱发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2. 地质构造
  • 断裂构造:岩层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显著位移。
    • 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 地貌:断块山、地堑、地垒。
      • 褶皱构造: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但不发生破裂。
    • 类型:背斜、向斜。
    • 地貌:背斜成山(初期)、向斜成谷(初期),后期可能因差异侵蚀而反转。

C. 岩石圈物质循环

  • 岩浆岩的形成:地幔物质熔融,岩浆上升冷却凝固。
    • 沉积岩的形成:岩石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变质岩的形成: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
    • 循环过程:岩浆岩→风化→沉积物→沉积岩→变质岩→熔融→岩浆岩

II. 地表形态

A. 地表形态的成因

  •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能量驱动的地质作用,塑造地表的基本轮廓。
    •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形成山脉、海沟、裂谷等。
    • 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锥、熔岩高原等。
    • 地震:改变地表形态,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能量驱动的地质作用,改变地表的形态。
    • 风化作用:岩石崩解、破碎。
      • 物理风化:温度变化、冰劈作用等。
      • 化学风化:水解、氧化、溶解等。
    • 侵蚀作用:流水、冰川、风、海浪等对地表岩石的破坏。
      • 水蚀:形成冲沟、V型谷、瀑布等。
      • 风蚀:形成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 冰蚀:形成U型谷、冰碛地貌等。
      • 海蚀: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
    • 搬运作用:风、水、冰川等将风化、侵蚀产物运离原地。
    • 沉积作用:风、水、冰川等将搬运来的物质沉积下来。
    • 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沉积岩。

B. 主要地貌类型

1. 构造地貌
  • 山地: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 高原:侵蚀高原、熔岩高原。
    • 盆地:构造盆地、侵蚀盆地。
    • 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平原、湖积平原。
    • 海岸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
2. 流水地貌
  • 侵蚀地貌:V型谷、峡谷、壶穴。
    • 堆积地貌: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
3. 冰川地貌
  • 侵蚀地貌:U型谷、冰蚀湖、角峰。
    • 堆积地貌:冰碛垄、冰碛湖。
4. 风力地貌
  • 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雅丹地貌。
    • 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5. 岩溶地貌
  • 地表:石芽、溶沟、落水洞、天坑、峰林、峰丛。
    • 地下:溶洞、暗河。

C. 地表形态的演化

1. 内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
  • 内力作用是地表形态演化的主导因素,决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
    • 外力作用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和改变地表形态。
    • 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作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
2. 地貌发育阶段
  • 幼年期:地表切割剧烈,侵蚀作用占主导。
    • 壮年期:地表趋于平缓,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
    • 老年期:地表夷为平地,堆积作用占主导。
3. 地貌的动态平衡
  • 地表形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但长期来看,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日益显著,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

III.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A. 岩石圈是地表形态的物质基础

  • 地表形态由岩石圈的物质构成,如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等。
    • 岩石圈的构造运动直接影响地表形态的发育。

B. 地表形态反映岩石圈的活动

  • 山脉、海沟等大型地貌单元是板块运动的直接体现。
    • 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是岩石圈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

C. 地表形态反作用于岩石圈

  • 地表形态的变化会影响地壳的应力分布。
    • 河流、冰川等外力作用会对岩石圈进行侵蚀和沉积,影响岩石圈的演化。

D. 人类活动的影响

  • 开矿、采石等活动直接改变地表形态,破坏岩石圈的结构。
    • 修建水库、城市等大型工程,改变地表应力分布,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可以保护地表形态,减轻地质灾害。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四年级英语 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