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文章思维导图

《孔乙己文章思维导图》

一、人物形象分析

1. 外貌特征

* 1.1. 服饰
    * 1.1.1.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 1.1.1.1. 象征:试图维护读书人的体面,放不下身段。
    * 1.1.2. 破旧、肮脏的长衫
        * 1.1.2.1. 反衬:潦倒的生活境遇,与读书人身份的巨大反差。
* 1.2. 容貌
    * 1.2.1. “身材很高大”
        * 1.2.1.1. 与命运形成对比,更显悲剧性。
    * 1.2.2. “青白脸色”
        * 1.2.2.1. 体弱多病,营养不良。
    * 1.2.3.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 1.2.3.1. 暗示:生活艰辛,遭受过虐待。
    * 1.2.4.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 1.2.4.1. 潦倒,无人打理,也象征着精神的颓废。

2. 性格特征

* 2.1. 迂腐
    * 2.1.1. 满口“之乎者也”
        * 2.1.1.1. 时代脱节,不切实际,沉溺于旧式读书人的清高。
    * 2.1.2. 辩解偷书是“窃书不能算偷”
        * 2.1.2.1. 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 2.2. 善良
    * 2.2.1. 教小伙计写字
        * 2.2.1.1. 热心助人,关心他人。
    * 2.2.2. 将茴香豆分给孩子们
        * 2.2.2.1. 即使生活窘迫,仍然保持善良的本性。
* 2.3. 懒惰
    * 2.3.1. 好喝懒做,不愿通过劳动改变命运。
        * 2.3.1.1. 是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 2.4. 麻木
    * 2.4.1. 对自身的困境缺乏清醒的认识。
        * 2.4.1.1. 沉浸在虚幻的“读书人”的身份中,无法自拔。
* 2.5. 虚荣
    * 2.5.1. 穿长衫喝酒,维护“读书人”的体面。
        * 2.5.1.1. 自欺欺人,掩盖自身的潦倒。

3. 社会地位

* 3.1. 社会底层
    * 3.1.1. 依靠打短工或偷窃为生。
    * 3.1.2. 备受酒客嘲笑和欺凌。
* 3.2. 被社会抛弃的知识分子
    * 3.2.1. 无法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 3.2.2. 在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二、情节分析

1. 开端:介绍孔乙己的身份和特点。

* 1.1. 在咸亨酒店站着喝酒的穷书生。
* 1.2. 穿长衫,满口“之乎者也”。
* 1.3. 经常欠酒账。

2. 发展:描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遭遇。

* 2.1. 教小伙计写字,显示其善良的一面。
* 2.2. 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博得孩子们的欢笑。
* 2.3. 因为偷书被打断腿。
* 2.4. 酒客们对他的嘲笑和戏弄。

3. 高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

* 3.1. 瘸着腿,用手走来。
* 3.2. 狼狈不堪,凄惨无比。
* 3.3. 喝完酒后,慢慢地走走了。

4. 结局:掌柜说“大约莫死了”。

* 4.1. 暗示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 4.2. 留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三、主题思想

1. 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端。

* 1.1. 科举制度是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 1.2. 科举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发展,使他们脱离社会。

2. 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和麻木。

* 2.1. 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戏弄。
* 2.2. 人们对孔乙己的遭遇漠不关心。

3. 批判封建思想的毒害。

* 3.1. 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迂腐不堪。
* 3.2. 他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通过劳动改变命运。

4. 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悯。

* 4.1. 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悲的小人物。
* 4.2. 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四、艺术特色

1. 白描手法

* 1.1. 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人物的外貌和行为。
* 1.2. 比如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以及他教小伙计写字的场景。

2. 对比手法

* 2.1. 孔乙己的潦倒与他“读书人”身份的对比。
* 2.2. 孔乙己的善良与社会的冷酷的对比。

3. 讽刺手法

* 3.1. 通过对孔乙己迂腐行为的描写,讽刺封建思想的毒害。
* 3.2. 通过对酒客们嘲笑和戏弄孔乙己的描写,讽刺社会的冷酷。

4. 细节描写

* 4.1. 孔乙己的长衫、茴香豆、腿。
* 4.2. 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五、写作背景

1. 新文化运动时期

* 1.1. 批判封建思想和制度。
* 1.2. 提倡民主和科学。

2. 社会现实

* 2.1. 大量知识分子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 2.2. 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困苦。

六、深刻意义

1. 警醒世人,要批判封建思想,拥抱新时代。

2. 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反思教育的意义,避免培养出像孔乙己一样的悲剧人物。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刘安琪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