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变异的思维导图
《遗传与变异的思维导图》
一、遗传的物质基础:DNA
1. DNA的结构
- 1.1 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 1.1.1 磷酸基团
- 1.1.2 脱氧核糖
- 1.1.3 含氮碱基 (A, T, C, G)
- 1.2 双螺旋结构
- 1.2.1 双链反向平行
- 1.2.2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骨架
- 1.2.3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 C-G
- 1.3 DNA的功能
2. 染色体
- 2.1 成分:DNA + 蛋白质
- 2.2 存在形式
- 2.2.1 细胞核内(真核生物)
- 2.2.2 拟核/细胞质(原核生物)
- 2.3 数量
- 2.3.1 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 2.3.2 生殖细胞中单倍体
3. 基因
- 3.1 定义: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 3.2 组成:编码区 + 非编码区
- 3.2.1 编码区: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 3.2.2 非编码区:调控基因表达
- 3.3 功能:控制生物性状
- 3.3.1 直接控制:蛋白质直接决定性状 (例如:结构蛋白)
- 3.3.2 间接控制:通过酶影响代谢过程 (例如:色素合成)
二、遗传的规律
1. 孟德尔遗传定律
- 1.1 分离定律
- 1.1.1 内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 1.1.2 本质:减数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
- 1.1.3 适用条件:一对相对性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基因突变。
- 1.1.4 验证方法:测交
- 1.2 自由组合定律
- 1.2.1 内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1.2.2 本质:减数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1.2.3 适用条件:多对相对性状,位于多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基因突变,基因之间不存在连锁。
- 1.2.4 基因型推断,表现型比例计算。
2. 伴性遗传
- 2.1 定义:与性染色体相关的遗传
- 2.2 X染色体上的遗传
- 2.2.1 红绿色盲,血友病
- 2.2.2 遗传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交叉遗传。
- 2.3 Y染色体上的遗传
- 2.3.1 仅在男性中出现
- 2.3.2 父传子,子传孙
- 2.4 性别决定
- 2.4.1 XY型 (哺乳动物,果蝇)
- 2.4.2 ZW型 (鸟类,蝴蝶)
3. 基因连锁与交换
- 3.1 基因连锁
- 3.1.1 定义: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倾向于一起遗传。
- 3.1.2 连锁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
- 3.2 基因交换(互换)
- 3.2.1 定义: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交换。
- 3.2.2 结果:产生重组型配子。
- 3.2.3 互换率:与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成正比。
三、变异的来源
1. 基因突变
- 1.1 定义: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 1.2 特点
- 1.2.1 普遍性:发生在所有生物的所有细胞中。
- 1.2.2 随机性:发生的时间和部位不确定。
- 1.2.3 低频性:突变频率很低。
- 1.2.4 多害少利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少数有利。
- 1.2.5 不可逆性:一旦发生,很难恢复。
- 1.3 原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
- 1.4 结果: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 基因重组
- 2.1 定义:在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 2.2 类型
- 2.2.1 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2.2.2 互换重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 2.3 意义:产生新的基因型,提高生物多样性。
3. 染色体变异
- 3.1 定义: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改变。
- 3.2 结构变异
- 3.2.1 缺失: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丢失。
- 3.2.2 重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重复出现。
- 3.2.3 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颠倒。
- 3.2.4 易位:染色体某一片段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 3.3 数目变异
- 3.3.1 染色体组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 3.3.2 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 3.4 意义: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四、变异的应用
1. 育种
- 1.1 诱变育种:利用基因突变
- 1.2 杂交育种:利用基因重组
- 1.3 多倍体育种:利用染色体变异
- 1.4 单倍体育种:特殊类型的杂交育种
- 1.5 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技术
2. 医学
- 2.1 遗传病的诊断与治疗
- 2.2 基因治疗
- 2.3 疾病的易感基因检测
3. 进化
- 3.1 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
- 3.2 自然选择作用于变异,导致适应性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