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力的思维导图
《物理力的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力
一级分支:定义与本质
- 定义: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 本质: 场的相互作用的表现(电磁场、引力场、强相互作用场、弱相互作用场)。
- 力的效果: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方向)。
- 使物体发生形变(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 矢量性: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 力的测量:
- 利用力的作用效果(例如: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的形变)。
- 力的单位:牛顿 (N)。
- 力的表示:
- 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 力的示意图:简化图示,只关注力的方向。
一级分支:力的分类
- 按性质分:
- 引力: 万有引力。
- 概念: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大小与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 公式:F = G (m1 m2) / r^2 (G为万有引力常量)。
- 应用:人造卫星的运行、行星运动。
- 电磁力: 电场力、磁场力。
- 电场力:静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 公式:F = qE (q为电荷量,E为电场强度)。
- 方向:正电荷与电场方向相同,负电荷与电场方向相反。
- 磁场力:运动电荷或电流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 洛伦兹力:F = qvBsinθ (q为电荷量,v为速度,B为磁感应强度,θ为速度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 安培力:F = BILsinθ (B为磁感应强度,I为电流强度,L为导线长度,θ为电流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 强相互作用力: 使夸克结合成强子的力。
- 弱相互作用力: 导致放射性衰变的力。
- 按作用方式分:
- 场力: 通过场发生的力,例如:引力、电场力、磁场力。
- 接触力: 物体直接接触发生的力,例如:弹力、摩擦力。
- 按研究对象分:
- 内力: 系统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改变系统的整体运动状态。
- 外力: 系统外部物体对系统内部物体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系统的整体运动状态。
一级分支:常见的力
- 重力:
- 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公式:G = mg (m为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 方向:竖直向下。
- 作用点: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
- 弹力:
- 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 产生条件: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 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 胡克定律:F = kx (k为劲度系数,x为形变量)。
- 特殊情况:绳子的拉力(沿着绳子收缩的方向)。
- 摩擦力:
- 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分类:
- 静摩擦力: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未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大小由二力平衡或牛顿定律求解,范围:0 ≤ f静 ≤ fm。
- 滑动摩擦力: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公式:f = μN (μ为动摩擦因数,N为正压力)。
- 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 影响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正压力的大小。
- 支持力/压力:
- 是弹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垂直于接触面。
- 大小:通常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求解。
- 浮力:
- 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 公式:F浮 = ρ液gV排 (ρ液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排为排开液体的体积)。
- 本质: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
- 方向:竖直向上。
一级分支:力的合成与分解
- 力的合成: 将几个力等效为一个力(合力)。
- 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为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 三角形定则:首尾相接的分力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合力为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
- 共线力的合成:
- 同向:F合 = F1 + F2。
- 反向:F合 = |F1 - F2|。
- 多个力的合成:先两两合成,再逐步合成。
- 力的分解: 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力(分力)。
- 原则: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
- 方法:
- 正交分解法:将力分解到相互垂直的两个坐标轴上。
- 平行四边形法则逆运算。
- 唯一性:力的分解不唯一,需要根据已知条件确定。
一级分支:力与运动
- 牛顿运动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合 = ma。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 力的作用效果:
- 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合外力为零。
- 非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变速运动状态。合外力不为零。
- 超重与失重:
-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具有向上加速度。
-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具有向下加速度。
- 完全失重:压力或拉力为零。物体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
一级分支:力的应用
- 平衡问题:
- 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即 ΣFx = 0,ΣFy = 0。
- 力矩平衡:ΣM = 0 (M = rF,r为力臂)。
- 整体法与隔离法:分析复杂系统受力时,可以先将整个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再隔离出部分进行分析。
- 传送带问题: 分析物体在传送带上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
- 斜面问题: 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受力情况,求解相关的物理量。
- 连接体问题: 分析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受力情况,注意内力的作用。
- 临界问题: 分析物体在特定条件下刚好达到某种状态的情况,例如:刚好脱离接触、刚好开始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