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宇宙中的地球
一、宇宙环境
-
A. 宇宙的形成与演化
-
- 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
- 奇点,爆炸,膨胀,冷却
- 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
-
- 天体的形成与演化
- 星云,恒星(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 天体的形成与演化
-
- 星系与宇宙结构
- 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 宇宙结构:总星系(层级性:恒星系统 -> 星系 -> 星系团 -> 星系群 -> 总星系)
- 星系与宇宙结构
-
-
B. 太阳系
-
- 太阳
- 成分:氢、氦
- 能量来源:核聚变
- 活动:太阳黑子(周期性,标志),耀斑(剧烈),日珥(喷发),太阳风
- 对地球的影响:短波辐射,干扰无线电通讯,扰乱地磁场
- 太阳
-
- 行星
- 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 共同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 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质量适宜,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大气层)
- 行星
-
- 其他天体
- 卫星:月球(地球的天然卫星)
- 彗星:哈雷彗星
- 小行星带:火星和木星之间
- 流星体:流星现象,陨石
- 其他天体
-
-
C.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 普通性:太阳系是宇宙中普通的一员
-
- 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生命的行星
-
- 宇宙探索的意义:了解地球的过去,预测地球的未来,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资源
-
二、地球的运动
-
A. 地球自转
-
- 方向:自西向东
-
- 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
- 速度:角速度,线速度
-
- 地理意义
- 昼夜更替: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
-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影响:风向,洋流方向,河流侵蚀方向等)
- 地理意义
-
-
B. 地球公转
-
- 方向:自西向东
-
- 轨道:椭圆轨道
-
- 周期: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10秒)
-
- 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
- 地理意义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23°26')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 昼夜长短变化: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
- 四季更替: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重要节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关
- 地理意义
-
- 黄赤交角的影响: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四季变化幅度会增大或减小
-
-
C. 地球运动的综合影响
-
- 时间计算:时区,区时,地方时,日界线
-
- 日期推算:日界线的跳跃
-
- 季节变化:不同纬度的季节特征
-
- 昼夜长短:极昼极夜现象,昼夜等长,昼长夜短/昼短夜长
-
三、地球的结构
-
A. 地球的内部结构
-
- 地壳: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莫霍面
-
- 地幔:上下地幔,古登堡面
-
- 地核:外核(液态),内核(固态)
-
- 地震波:纵波(P波,固体液体传播),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传播)
-
- 地球内部的热能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原始地球形成时的剩余热能
-
-
B. 地球的外部圈层
-
- 大气圈: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汽,杂质),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
- 水圈:海洋(咸水),陆地水(淡水)
- 海洋:组成(海水,海底地形,海洋生物),运动(洋流,潮汐,海浪)
-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
- 水循环:陆地水循环,海洋水循环,海陆间循环
- 水圈:海洋(咸水),陆地水(淡水)
-
-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整体
-
四、地理坐标系统
-
A. 经纬线
-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长度相等,相交于南北极,经度(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
-
-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等,平行,纬度(赤道,南纬,北纬)
-
-
B. 经纬度定位
-
- 确定地理位置:根据经纬度数值确定
-
- 计算两点间的距离:同一经线上,每纬度间隔约111千米
-
- 确定方向:利用经纬线确定方向
-
-
C. 地图
-
- 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
- 方向:指向标,经纬网,一般指向北方
-
- 图例和注记:解释地图上的符号和文字
-
- 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等高距,地形剖面图
-
- 专题地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交通图等
-
五、地球的圈层相互作用
-
A. 大气圈与岩石圈
- 风化作用:风,水,温度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 侵蚀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
- 搬运作用:将侵蚀的物质带走
- 沉积作用:将搬运的物质堆积
-
B. 水圈与岩石圈
- 水对岩石的溶解,侵蚀,沉积
- 海陆相互作用:海岸带地貌的形成
-
C. 生物圈与各圈层
- 生物对土壤的改良
- 生物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光合作用)
- 生物对水循环的影响
-
D. 人类活动与各圈层
-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温室效应,酸雨)
-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
- 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
六、地球资源与环境
-
A. 自然资源
- 可再生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资源
-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
- 土地资源:耕地,森林,草地
-
B. 环境问题
- 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
- 区域性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环境污染
-
C. 可持续发展
-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 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七、地球的未来
-
A. 气候变化
- 自然因素: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变化,火山活动
- 人为因素:温室气体排放
- 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态系统改变
-
B. 资源耗竭
- 原因:人口增长,资源过度开发
- 对策:节约资源,开发新能源,循环利用
-
C. 环境保护
-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 推行清洁能源
- 保护生物多样性
- 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