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地理思维导图》
一、地球与地图
1.1 地球的面貌
- 地球的形状:
- 近似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 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照片
- 地球的大小:
- 平均半径: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 地球仪:
- 定义:模拟地球的模型
- 作用:观察地球形状、大小、分布,了解地理知识
- 组成要素:地轴、经纬线、方向、比例尺
- 经纬网: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相交于南北极点,经度0°为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180°
-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纬度0°为赤道,向南北各90°
- 经纬度:用经度和纬度表示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 重要纬线:赤道(0°), 南北回归线(23.5°N/S), 南北极圈(66.5°N/S)
1.2 地图
- 地图的要素:
-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例
- 三种表示方法: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 比例尺大小与详略程度关系: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 方向:
-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指向标定向法:箭头指向北方
-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图例和注记:解释地图上的符号和文字说明
-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例
- 地图的种类:
- 按内容分:
- 普通地图:全面表示地理要素,如地形、水文、居民地等
- 专题地图:专门表示某种或某几种地理要素,如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
- 按比例尺分:
- 大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大于1:10万,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 中比例尺地图:比例尺介于1:10万至1:100万之间
- 小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小于1:100万,表示范围大,内容简略
- 按内容分:
- 地图的应用:
- 确定方向、距离、位置
- 了解地理环境特征
- 进行规划和决策
- 等高线地形图:
- 等高线: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 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
- 地形判断:
-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 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海拔由外向内升高
-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方向弯曲
-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弯曲
二、世界的分界与地区
2.1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 七大洲:
- 亚洲:面积最大
- 非洲:热带大陆
- 北美洲:经济发达
- 南美洲:拉丁美洲
- 欧洲:经济发达,多半岛
- 大洋洲:最小的大陆
- 南极洲:最寒冷的大陆
- 四大洋:
- 太平洋:面积最大,深度最深
- 大西洋:盐度最高
-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之间
- 北冰洋:面积最小,纬度最高
- 海陆分布:
- 陆地面积约占29%,海洋面积约占71%
-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南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2 认识区域
- 区域的概念:
- 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地域
- 区域的类型:
- 自然区域:气候区、地形区、植被区等
- 人文区域:经济区、文化区、政治区等
- 区域的特征:
- 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 人文环境:人口、经济、文化等
- 区域分析方法:
- 区域特征描述
- 区域差异比较
- 区域联系分析
三、天气与气候
3.1 天气
- 天气:
- 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 要素:气温、降水、风、云等
- 天气预报:
- 对未来天气状况的预测
- 生活意义:方便出行、农业生产等
3.2 气温
- 气温:
- 空气的冷热程度
- 单位:摄氏度(℃)
- 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 影响气温的因素:
- 纬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 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 海陆位置: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小,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
- 天气状况:晴朗天气气温高,阴雨天气气温低
- 等温线图:
- 连接气温相同的点的线
- 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3.3 降水
- 降水:
-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 类型:降雨、降雪、冰雹等
- 单位:毫米(mm)
- 降水量的测量:雨量器
- 降水量的分布:
- 影响因素:
- 气压带和风带
-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影响因素:
- 等降水量线图:
- 连接降水量相同的点的线
- 分析降水分布规律
3.4 气候
- 气候:
- 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 气候要素:
- 气温
- 降水
- 气候类型:(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
-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
- 热带草原气候:高温,分干湿两季,非洲草原
-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西部
-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中国东南部、日本南部
-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中国东北、朝鲜半岛
-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亚欧大陆内部
-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沿岸
-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西欧
- 极地气候:全年严寒,南极洲、格陵兰岛
-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农业生产
- 交通运输
- 日常生活
- 气候变化:
-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 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碳等
- 保护气候的措施: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四、居民与聚落
4.1 世界的人口
-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
-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总体呈增长趋势
- 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 人口密度:
- 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
- 计算公式: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
- 人口分布:
- 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 人口稀疏区:沙漠、高原、寒冷地区、热带雨林
-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
- 人口问题:
- 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 解决措施:计划生育、鼓励生育、吸引外来劳动力
4.2 人口的迁移
- 人口迁移:
- 人们变更居住地并在一段时间内定居的行为
- 人口迁移的原因:
-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源、土地、自然灾害
-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条件
- 社会因素:政策、战争、宗教、文化
- 人口迁移的影响:
- 对迁入地的影响: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带来文化多样性
- 对迁出地的影响:缓解人口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带走文化
4.3 聚落
- 聚落的类型:
- 乡村:以农业为主的聚落
- 城市:以工商业为主的聚落
- 聚落的分布:
- 影响因素:地形、水源、交通、资源等
- 聚落的形态:
- 带状聚落
- 团状聚落
- 散点状聚落
-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自然因素:地形、水源、气候、资源
-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贸易、政治中心
- 城市化:
- 人口向城市集中,乡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
-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压力
- 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 合理规划城市发展
- 改善交通状况
- 保护环境
- 创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