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第3单元冷与热思维导图》
一、 冷与热的概念与测量
-
冷与热是什么?
- 定义:冷热是物体温度高低的直观感受。
- 本质:构成物质的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表现。
- 冷热是一种相对的感觉,并非绝对。
-
温度计:冷热的测量工具
- 原理:利用液体(水银、酒精)热胀冷缩的性质。
- 构造: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 使用方法:
- 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物体中。
- 等待读数稳定。
- 视线与液柱顶端持平。
- 注意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 常用温度单位:摄氏度(℃)。
-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
-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
-
温度的测量实验
- 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冰水混合物、热水、室内空气、人体体温等。
- 影响温度的因素:
- 周围环境的温度。
- 物体的质量。
- 物体被加热/冷却的时间。
- 实验注意事项: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 热传递
-
什么是热传递?
- 定义: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的过程。
- 条件:存在温度差。
- 方向:总是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
- 结果:最终达到热平衡(温度相同)。
-
热传递的方式
- 传导:
- 定义: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直接传递,无需物体本身发生位移。
- 适用对象:固体。
- 导热性:不同物体导热能力不同。
- 导热快的物体:金属(铜、铁、铝)。
- 导热慢的物体:木头、塑料、玻璃、棉花。
- 生活应用:
- 锅是金属制成的,利于导热。
- 暖瓶外壳是双层玻璃,中间抽真空,减缓热传导。
- 对流:
- 定义:热量通过液体或气体的流动进行传递。
- 适用对象:液体、气体。
- 原理:
- 热空气/热水密度变小,上升。
- 冷空气/冷水密度变大,下降。
- 生活应用:
- 暖气片一般安装在房间下方,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使整个房间变暖。
- 空调一般安装在房间上方,利用冷空气下降原理,使整个房间变冷。
- 海陆风、季风的形成。
- 辐射:
- 定义: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直接传递,无需介质。
- 适用对象:真空、气体、液体、固体。
- 特点:
-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
- 生活应用:
- 太阳辐射。
- 取暖器利用辐射原理加热。
- 传导:
-
保温与隔热
- 目的:减缓热传递的速度,保持物体温度的稳定。
- 保温:防止热量散失。
- 材料:导热慢的物体(棉花、羽绒、泡沫塑料)。
- 措施:增加空气层(空气导热性很差)。
- 应用:保温瓶、羽绒服、保温箱。
- 隔热:防止热量传入。
- 材料:导热慢的物体(石棉、隔热板)。
- 措施:反射热辐射(浅色表面)。
- 应用:隔热手套、太空服、房屋外墙的隔热层。
三、 热胀冷缩
-
什么是热胀冷缩?
- 定义: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的现象。
- 普遍性: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程度:
- 气体 > 液体 > 固体 (一般情况下)
- 不同物质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
-
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
- 固体:
- 现象:长度、面积、体积发生变化。
- 应用:
- 铁路轨道之间留有缝隙,防止夏季轨道膨胀变形。
- 桥梁伸缩缝。
- 双金属片温度计。
- 液体:
- 现象:体积发生变化。
- 应用:
- 温度计。
- 热水瓶中的热水冷却后,水位下降。
- 气体:
- 现象:体积发生变化。
- 应用:
- 热气球。
- 轮胎气压随温度变化。
- 固体:
-
利用热胀冷缩
- 温度计的设计与制作。
- 热气球的升空。
- 金属配合件的压入。
四、 冷与热的变化
-
物态变化:
- 定义: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 常见物态变化:
- 熔化:固体→液体(吸热)。
- 冰融化成水。
- 凝固:液体→固体(放热)。
- 水结冰。
- 汽化:液体→气体(吸热)。
- 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汽化现象。
- 沸腾: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 液化:气体→液体(放热)。
- 水蒸气变成水。
- 升华:固体→气体(吸热)。
- 干冰变气态二氧化碳。
- 凝华:气体→固体(放热)。
- 霜的形成。
- 熔化:固体→液体(吸热)。
-
影响物态变化的因素:
- 温度。
- 压力。
- 物质的种类。
-
生活中的冷与热变化:
- 食物的冷藏与保鲜。
- 利用太阳能加热水。
- 空调的制冷与制热。
五、 冷与热的安全
- 烫伤与冻伤的预防:
- 远离高温物体。
- 使用隔热工具。
- 注意防寒保暖。
- 安全用电:
- 不要湿手触摸电器。
- 不要超负荷用电。
- 及时维修损坏的电器。
- 正确使用燃气:
- 保持通风。
- 检查燃气管道是否漏气。
- 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
这篇内容涵盖了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冷与热”的主要知识点,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展开,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