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王安石《伤仲永》的警示意义
一、人物刻画:
- 1. 仲永:
- 1.1 天赋异禀:
- 1.1.1 "生五年,未尝识书具":未受教育,无早期培养。
- 1.1.2 "忽啼求之":主动要求书写。
- 1.1.3 "书诗四句":即席成诗,天赋展现。
- 1.1.4 "并自为其名":自主命名,展现才智。
- 1.1.5 "指物作诗立就":无需思索,即时创作。
- 1.1.6 "邑人奇之":当地人感到惊奇。
- 1.2 发展变化:
- 1.2.1 "稍稍宾客其父":父亲开始利用仲永的天赋,接待宾客。
- 1.2.2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带着仲永拜访乡邻。
- 1.2.3 "不使学":不让仲永接受正规教育。
- 1.2.4 "泯然众人矣":最终沦为普通人。
- 1.3 性格特征:
- 1.3.1 幼时聪慧:天赋突出,起点很高。
- 1.3.2 后期平庸:缺乏后天学习,最终泯然众人。
- 1.1 天赋异禀:
- 2. 仲永之父:
- 2.1 短视贪利:
- 2.1.1 "利其资也":只看到仲永带来的利益。
- 2.1.2 "不使学":为了眼前利益,放弃了仲永的发展机会。
- 2.2 缺乏远见:
- 2.2.1 未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 2.2.2 目光短浅,只关注眼前利益。
- 2.3 人性弱点:
- 2.3.1 贪婪:贪图仲永带来的利益。
- 2.3.2 自私:只考虑自身利益,忽略了仲永的未来。
- 2.1 短视贪利:
二、文章结构:
- 1. 第一部分:仲永幼时之异(开端)
- 1.1 叙述仲永的天赋异禀。
- 1.2 突出仲永的超常能力。
- 2. 第二部分:仲永发展之变(发展)
- 2.1 叙述仲永父亲的短视行为。
- 2.2 描写仲永逐渐失去天赋的过程。
- 3. 第三部分:仲永最终结局(结局)
- 3.1 叙述仲永长大后变得平庸。
- 3.2 点明主题,提出警示。
三、写作手法:
- 1. 对比衬托:
- 1.1 幼时聪慧与长大平庸的对比,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 1.2 仲永与常人的对比,强调天赋需要后天培养。
- 2. 细节描写:
- 2.1 "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仲永的天赋。
- 2.2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等细节描写,揭示仲永父亲的短视行为。
- 3. 语言简洁:
- 3.1 语言精炼,叙事简洁明了。
- 3.2 用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道理。
- 4. 议论点睛:
- 4.1 文章结尾的议论,点明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 4.2 议论简洁有力,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四、主题思想:
- 1. 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 1.1 即使天赋异禀,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培养。
- 1.2 缺乏后天教育,天赋也会逐渐消失。
- 2. 环境对人才的影响:
- 2.1 不良的家庭环境,会扼杀人才。
- 2.2 缺乏学习氛围,会导致天赋的浪费。
- 3. 短视行为的危害:
- 3.1 只顾眼前利益,会损害长远发展。
- 3.2 目光短浅,会导致人才的埋没。
- 4. 人才培养的正确态度:
- 4.1 重视后天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4.2 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人才发展。
五、现实意义:
- 1. 教育启示:
- 1.1 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
- 1.2 反对功利主义,避免过度开发儿童潜力。
- 2. 家庭启示:
- 2.1 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 2.2 家长应避免短视行为,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
- 3. 社会启示:
- 3.1 社会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人才发展提供支持。
- 3.2 社会应重视人才培养,避免人才浪费。
六、 个人感悟:
- 1. 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 1.1 无论天赋如何,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保持进步。
- 1.2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 2. 自我反思:
- 2.1 要警惕自身的惰性,避免安于现状。
- 2.2 要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 3. 正确看待成功:
- 3.1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
- 3.2 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 4. 长远规划:
- 4.1 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明确目标。
- 4.2 要坚持不懈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