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思维导图》
一、经济生活
1. 生产、劳动与经营
1.1. 生产与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消费新的需求,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 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要积极引导消费,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1.2. 劳动者
- 劳动的意义:
-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劳动创造了财富,推动了社会进步。
- 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
-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 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 享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 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 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 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 享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 履行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
- 履行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
- 履行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
-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 企业要尊重劳动者,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劳动者要爱岗敬业,提高自身素质。
- 政府要加强监管,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1.3. 企业
- 公司的类型:
- 有限责任公司。
- 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的经营:
-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 企业社会责任:
- 对股东负责。
- 对职工负责。
- 对消费者负责。
- 对环境负责。
- 对社区负责。
2. 市场经济
2.1. 市场配置资源
- 市场: 商品交换的场所。
- 市场机制:
- 价格机制。
- 供求机制。
- 竞争机制。
- 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局限性:
- 优点:能够及时反映供求变化,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效率提高。
- 局限性: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基本特征:
-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坚持宏观调控。
-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2.3. 经济全球化
- 表现:
- 生产全球化。
- 贸易全球化。
- 资本全球化。
- 影响:
- 机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发展。
- 挑战:加剧竞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 中国的对策: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
3. 收入分配与消费
3.1. 收入分配
- 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
- 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 生产要素的价格。
- 政府的政策。
-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 初次分配: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
- 再分配:由政府进行调节。
- 提高居民收入的措施:
- 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
- 完善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差距。
-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2. 消费
- 消费的类型:
- 按产品用途: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 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 影响消费的因素:
- 收入水平。
- 物价水平。
- 消费心理。
- 产品质量和性能。
-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二、政治生活
1. 国家与政府
1.1. 国家的本质
-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 具有阶级性。
- 具有社会性。
1.2. 我国的国家机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行使立法权、任免权、监督权等。
- 国家主席:
- 代表国家。
-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组成人员等。
- 国务院:
-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 负责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管理国家各项事务。
-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1.3. 政府的职能
- 经济职能: 促进经济发展。
- 政治职能: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
- 文化职能: 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
- 社会职能: 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生活。
2. 民主政治
2.1. 人民民主专政
- 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
- 对人民实行民主。
- 对敌人实行专政。
-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 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鲜明的阶级性。
2.2. 我国的选举制度
- 选举的原则:
- 普遍性。
- 平等性。
-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
- 无记名投票。
- 差额选举。
- 选举的意义: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含义: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意义:
-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2.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含义: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意义:
- 有利于维护居民和村民的合法权益。
- 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3. 对外关系
3.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基本立场: 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 基本目标: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基本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2. 国际关系
- 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 国家利益。
- 国家力量。
- 国际形势。
- 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我国的外交成就: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三、文化生活
1. 文化传承与发展
1.1. 文化的内涵
- 广义的文化: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 狭义的文化: 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 文化的作用:
- 文化能够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 文化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1.2. 文化的传承
- 文化传承的途径:
- 家庭教育。
- 学校教育。
- 社会教育。
-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 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2. 文化创新
2.1. 文化创新的源泉
- 社会实践: 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人民群众: 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2.2. 文化创新的意义
- 对社会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
- 对个人发展: 丰富精神世界。
2.3. 文化发展的方向
-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是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
四、生活与哲学
1. 唯物论
1.1. 物质与意识
- 物质决定意识:
-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 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1.2. 规律
- 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规律的特点:
- 客观性。
- 普遍性。
- 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 辩证法
2.1. 联系的观点
- 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 联系的特点:
- 普遍性。
- 客观性。
- 多样性。
2.2. 发展的观点
- 发展的含义: 事物前进的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3. 矛盾的观点
- 矛盾的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 矛盾的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3. 认识论
3.1. 实践与认识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 错误的认识能够导致实践失败。
3.2. 真理
- 真理的含义: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 真理的特点:
- 客观性。
- 具体性。
- 条件性。
4.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4.1. 价值的含义
- 价值: 客观事物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
4.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 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同。
- 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 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个人,价值选择往往不同。
- 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