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 狼子善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狼子善心 (中心圆)
一、故事梗概 (第一级分支)
- A. 故事背景: (第二级分支)
- 地点:山谷,茅草屋
- 时间:未知
- 环境:狼群出没,人迹罕至
- B. 主要人物: (第二级分支)
- 老爷爷:善良、孤单、年迈
- 狼:凶猛外表,内心柔软,有情有义
- 猎人:贪婪、残忍
- C. 核心事件: (第二级分支)
- 狼救老爷爷:狼冒着危险救出被猎人追赶的老爷爷
- 老爷爷报恩:老爷爷收留受伤的狼,精心照料
- 猎人再次出现:猎人追踪狼的足迹,威胁老爷爷
- 狼报恩:狼帮助老爷爷赶走猎人,保护他
二、人物分析 (第一级分支)
- A. 老爷爷: (第二级分支)
- 性格特点:善良、乐于助人、知恩图报、孤独
- 外貌描写:年迈、慈祥
- 行为表现:救助受伤的狼,尽心尽力
- 重要语句:“你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你。”
- 象征意义:善良人性的代表
- B. 狼: (第二级分支)
- 性格特点:外表凶猛,内心善良,有情有义,知恩图报
- 外貌描写:凶狠,锐利的牙齿
- 行为表现:救老爷爷,忍受伤痛,报恩
- 重要语句:(虽然没有直接语言,但从行为中体现出感恩)
- 象征意义:颠覆了传统狼的形象,体现了动物也有善良的一面
- C. 猎人: (第二级分支)
- 性格特点:贪婪、残忍、自私
- 外貌描写:凶狠
- 行为表现:追杀狼,威胁老爷爷
- 重要语句:“老头,你最好把狼交出来!”
- 象征意义:负面人性的代表,与老爷爷和狼形成对比
三、主题思想 (第一级分支)
- A. 善良的力量: (第二级分支)
- 善良可以感动动物,甚至让凶猛的野兽也产生善意
- 善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化解仇恨和危险
- B. 知恩图报: (第二级分支)
-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应该懂得感恩
- 报恩是一种美德,可以促进和谐和友谊
- C.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级分支)
-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动物
- 人与动物可以和谐相处,互助互利
- D. 传统观念的颠覆: (第二级分支)
- 打破人们对狼的固有印象,揭示了动物的复杂性
- 不要以貌取人/以貌取动物,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
四、写作手法 (第一级分支)
- A. 对比: (第二级分支)
- 狼的善良与猎人的残忍形成鲜明对比
- 老爷爷的善良与猎人的贪婪形成对比
- B. 细节描写: (第二级分支)
- 对老爷爷照顾狼的细节描写,体现他的善良
- 对猎人追杀狼的细节描写,体现他的残忍
- C. 语言描写: (第二级分支)
- 猎人的语言粗鲁凶狠
- 老爷爷的语言慈祥温和
- D. 动作描写: (第二级分支)
- 狼救老爷爷的动作描写,体现它的勇敢和力量
- 老爷爷照顾狼的动作描写,体现他的爱心
- E.心理描写: (第二级分支)
- 对老爷爷担忧狼的心理描写
- 对猎人贪婪的心理描写
五、重要情节分析 (第一级分支)
- A. 狼救老爷爷: (第二级分支)
- 原因:狼可能感受到老爷爷的善良
- 经过:狼奋力将老爷爷从猎人手中救下
- 结果:狼受伤,老爷爷得救
- 意义:故事的开端,奠定了善良的主题
- B. 老爷爷照顾狼: (第二级分支)
- 原因:知恩图报,心疼受伤的狼
- 经过:老爷爷精心照顾狼,给它食物和水,包扎伤口
- 结果:狼的伤势逐渐好转
- 意义:体现了老爷爷的善良和爱心,进一步深化主题
- C. 猎人追踪: (第二级分支)
- 原因:贪婪,想要得到狼
- 经过:猎人追踪狼的足迹,找到老爷爷的茅草屋
- 结果:猎人威胁老爷爷交出狼
- 意义:制造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 D. 狼报恩: (第二级分支)
- 原因:感恩老爷爷的救命之恩
- 经过:狼赶走猎人,保护老爷爷
- 结果:猎人逃走,老爷爷安全
- 意义:故事的高潮,最终展现了狼的善良和知恩图报,升华主题
六、拓展思考 (第一级分支)
- A. 现实意义: (第二级分支)
- 我们应该学习老爷爷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 我们应该尊重动物,保护环境
- 不要轻易相信外表,要用心去了解他人
- B. 讨论: (第二级分支)
- 狼的善良是天生的吗?
- 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
- 如何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
- C. 类似故事: (第二级分支)
- 《东郭先生和狼》 (进行对比分析)
- 其他动物报恩的故事 (举例说明)
七、词语解释 (第一级分支,可选,根据三年级词汇量决定)
- A. 茅草屋: (第二级分支)
- 解释:用茅草盖的简陋房屋
- B. 慈祥: (第二级分支)
- 解释:(老年人的神态、表情)和蔼安详
- C. 知恩图报: (第二级分支)
- 解释:受到别人的恩惠要报答别人
- D. 贪婪: (第二级分支)
- 解释:非常想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
以上思维导图结构完整,内容涵盖故事梗概、人物分析、主题思想、写作手法、重要情节分析、拓展思考和词语解释等方面,并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和阐述,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方便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