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3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选修3思维导图》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 孟德尔遗传定律

1.1 基因的分离定律

  • 概念: 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 适用范围:
    • 真核生物
    • 有性生殖
    •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 实验验证:
    • 豌豆杂交实验(F1自交)
    • 测交实验
  • 遗传图解: P、F1、F2的基因型、表现型、比例
  • 分离定律的应用:
    • 解释单基因遗传现象
    • 预测杂交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
  • 实质: 减数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

1.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概念: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适用范围:
    • 真核生物
    • 有性生殖
    •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 实验验证:
    • 豌豆双杂合子自交实验
    • 双杂合子测交实验
  • 遗传图解: P、F1、F2的基因型、表现型、比例
  •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 解释多基因遗传现象
    • 预测杂交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
  • 实质: 减数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 特殊的遗传现象

2.1 伴性遗传

  • 概念: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方式。
  • 类型:
    •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 伴Y染色体遗传
  • 特点:
    • 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 后代男女表现型比例不同
    • 交叉遗传(伴X隐性)
  • 实例: 红绿色盲、血友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

2.2 基因的连锁与互换

  • 概念: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是倾向于一起遗传,这种现象称为连锁。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片段的交换,这种现象称为互换。
  • 连锁: 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表现为不完全的自由组合。
  • 互换: 增加了基因重组的类型,降低了连锁程度。
  • 交换率: 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交换率越高。

2.3 基因的表达调控

  • 原核生物:
    • 操纵子模型:调节基因、启动子、操纵序列、结构基因
    • 乳糖操纵子
  • 真核生物:
    • 多层次调控:转录水平、翻译水平、转录后修饰

3. 人类遗传病

3.1 概念:

  • 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3.2 类型:

  • 单基因遗传病:
    • 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亨廷顿舞蹈症
    • 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镰刀型贫血症
  • 多基因遗传病:
    • 受多个基因控制,环境影响大: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
  •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 染色体数目异常:如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
    • 染色体结构异常:如猫叫综合征

3.3 遗传病的预防:

  • 遗传咨询: 评估遗传风险,提供生育建议。
  • 产前诊断:
    • 羊水穿刺
    • 绒毛活检
    • B超检查
  • 基因检测: 筛查携带者。

二、生物的进化与多样性

1. 进化的证据

1.1 化石证据:

  • 地层中不同时期化石的出现顺序
  • 过渡类型化石

1.2 比较解剖学证据:

  • 同源器官:起源相同,功能可能不同
  • 残遗器官:退化的、无功能的器官

1.3 胚胎学证据:

  • 不同物种早期胚胎的相似性

1.4 分子生物学证据:

  • DNA序列相似性
  • 蛋白质序列相似性
  • 共同的遗传密码

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1 核心内容: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地理隔离
    • 生殖隔离

2.2 基因频率的改变:

  • 基因频率:种群中某一基因占全部该基因位点基因总数的比例
  • 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
    • 自然选择
    • 基因突变
    • 基因漂变
    • 基因流动

3. 生物的多样性

3.1 遗传多样性:

  • 同种生物个体间基因和基因型的差异

3.2 物种多样性:

  • 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程度

3.3 生态系统多样性:

  • 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 生物的进化历程

4.1 生命起源:

  • 化学起源说:无机物→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4.2 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
  • 从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
  • 从低等到高等

4.3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 森林古猿
  • 南方古猿
  • 能人
  • 直立人
  • 智人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生态系统的结构

1.1 生态系统的成分:

  •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生产者(自养生物)
  • 消费者(异养生物)
  • 分解者(异养生物)

1.2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
  • 营养级:在食物链中所处的环节。

2. 生态系统的功能

2.1 能量流动:

  •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能量传递效率:10%-20%。

2.2 物质循环:

  • 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 具有全球性。

2.3 信息传递:

  •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1 抵抗力稳定性:

  • 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 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3.2 恢复力稳定性:

  • 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 恢复力稳定性与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

4. 生态系统的保护

4.1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 迁地保护(建立动植物园、基因库)

4.2 可持续发展:

  •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