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生物圈 思维导图

《生物和生物圈 思维导图》

I. 生物

A. 生命的基本特征

    1. 新陈代谢:
      • a. 定义: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 b. 类型:
        • i. 同化作用:将简单的无机物转化为复杂的有机物,储存能量(例如光合作用).
        • ii. 异化作用: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释放能量(例如呼吸作用).
      • c. 重要性: 生命活动的基础。
        1. 生长和发育:
      • a. 定义: 生物体体积增大和结构复杂化的过程。
      • b. 细胞生长:体积增大,数量增多。
      • c. 发育:细胞分化,组织器官形成,个体成熟。
        1. 繁殖:
      • a. 定义: 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 b. 类型:
        • i. 无性繁殖: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后代 (例如: 分裂, 孢子生殖, 营养生殖).
        • ii. 有性繁殖: 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后代 (例如: 种子植物的繁殖, 动物的交配).
      • c. 意义: 延续物种。
        1. 遗传和变异:
      • a. 遗传: 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相似的现象。
      • b. 变异: 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差异的现象。
      • c. 遗传物质: DNA
      • d. 作用: 适应环境变化,物种进化的基础。
        1. 应激性:
      • a. 定义: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 b. 例子: 植物向光性, 动物的防御行为.
      • c.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动物)。
        1. 适应环境:
      • a. 形态适应: 拟态,保护色。
      • b. 生理适应: 耐旱,耐寒。
      • c. 行为适应: 迁徙,冬眠。
        1. 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 a. 共同的物质基础:主要由C、H、O、N等元素组成,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有机物为主要成分.
      • b. 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

B. 生物的分类

    1. 分类单位:
      • a. 界
      • b. 门
      • c. 纲
      • d. 目
      • e. 科
      • f. 属
      • g. 种 (基本单位)
        1. 分类原则:
      • a. 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遗传关系等。
      • b. 系统发育:反映生物的进化历程。
        1. 主要类群:
      • a. 原核生物:细菌,蓝藻(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等。
      • b. 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动物。
        1. 病毒:
      • a. 非细胞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DNA或RNA)组成。
      • b. 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

II. 生物圈

A. 生物圈的概念

    1. 定义: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1. 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岩石圈的表面。
        1. 特点:
      • a. 最大的生态系统
      • b. 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B. 生物圈的组成

    1. 非生物成分:
      • a. 阳光
      • b. 空气
      • c. 水
      • d. 土壤(无机盐)
      • e. 温度
      • f. 湿度
      • g. 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生长发育。
        1. 生物成分:
      • a.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自养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 b. 消费者:各种动物,异养生物,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
        • i. 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
        • ii. 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 iii. 三级消费者:更高营养级的肉食动物。
      • c. 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将动植物遗体或有机废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

C. 生态系统

    1. 概念: 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
        1. 类型:
      • a.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 b. 水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湖泊、河流、池塘),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河口)。
      • c. 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结构:
      • a. 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b. 食物链和食物网:
        • i. 食物链: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 ii. 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
        1. 生态系统的功能:
      • a. 能量流动:
        • i. 定义: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逐级递减。
        • ii.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 b. 物质循环:
        • i.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流动。
        • ii. 类型: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 c. 信息传递:
        • i. 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等。
        • ii. 化学信息: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挥发性物质,动物的外激素等。
        • iii. 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
        • iv. 作用: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D. 生物多样性

    1. 概念: 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总和。
        1. 层次:
      • a. 遗传(基因)多样性。
      • b. 物种多样性。
      •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1. 意义:
      • a. 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
      • b.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
        1. 保护生物多样性:
      • a.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
      • b. 迁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基因库等,异地保存生物。
      • c.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 d. 减少环境污染,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E.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概念: 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1. 类型:
      • a.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自身原状的能力。
      • b.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1. 影响因素:
      • a. 生物种类和数量: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 b.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越稳定,生态系统越稳定。
        1. 人类活动的影响:
      • a. 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系统,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b. 环境污染,导致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失衡。
      • c.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F.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1. 全球气候变暖:
      • a. 原因: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排放增加。
      • b. 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物分布范围改变。
        1. 臭氧层破坏:
      • a. 原因:氟利昂等物质的排放。
      • b. 影响: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生物健康。
        1. 酸雨:
      • a. 原因: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排放。
      • b. 影响:土壤酸化,损害植物,腐蚀建筑物。
        1. 水污染:
      • a. 原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
      • b. 影响:危害水生生物,影响人类健康。
        1. 土地荒漠化:
      • a. 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森林破坏。
      • b. 影响:土地退化,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1. 生物入侵:
      • a. 原因:人类活动导致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环境。
      • b. 影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物种生存。

这些只是生物和生物圈知识体系的一个框架,每个分支都可以进一步细化,形成更详细的思维导图。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大学生学习收获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