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血液循环思维导图
《生物血液循环思维导图》
I. 概述
A. 循环系统的功能
- 运输:
- 氧气(O₂)
- 二氧化碳(CO₂)
- 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 代谢废物(尿素、尿酸等)
- 激素
- 抗体
- 调节:
- 防御:
B. 循环系统的组成
- 心脏:
- 血管:
- 血液:
II. 血液的组成
A. 血浆
- 成分:
- 水(约90%):运输介质,溶解各种物质。
- 血浆蛋白(约7%):
- 白蛋白:维持渗透压。
- 球蛋白:参与免疫反应。
- 纤维蛋白原:参与凝血。
- 无机盐(约1%):维持渗透压,参与细胞功能。
- 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提供能量。
- 激素:调节生理功能。
- 代谢废物(尿素、尿酸等):排出体外。
B. 血细胞
- 红细胞(RBC):
- 数量最多,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
- 含有血红蛋白,负责运输氧气。
- 在骨髓中生成,寿命约120天,在脾脏和肝脏中破坏。
- 白细胞(WBC):
- 有细胞核,种类繁多。
- 具有防御功能,参与免疫反应。
- 种类包括:
- 中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
- 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
- 单核细胞:吞噬病原体和碎片,可分化为巨噬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和抗寄生虫免疫。
- 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参与炎症反应。
- 血小板(PLT):
- 体积小,无细胞核,来源于巨核细胞。
- 参与凝血过程。
III. 血管的种类与结构
A. 动脉
- 结构:
- 管壁厚,弹性大。
- 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
- 中膜含大量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能够舒张和收缩。
- 功能:
B. 静脉
- 结构:
- 管壁薄,弹性小。
- 结构与动脉相似,但中膜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较少。
- 部分静脉(如四肢静脉)内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 功能:
C. 毛细血管
- 结构:
- 管壁极薄,仅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
- 管腔细小,红细胞单行通过。
-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 功能:
- 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
- 进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IV. 血液循环的途径
A. 体循环(大循环)
- 途径:
- 左心室 → 主动脉 → 各级动脉 → 毛细血管(全身) → 各级静脉 → 上下腔静脉 → 右心房
- 功能:
- 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组织细胞,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运走。
B. 肺循环(小循环)
- 途径:
- 右心室 → 肺动脉 → 肺部毛细血管 → 肺静脉 → 左心房
- 功能:
C. 肝门静脉循环
- 途径:
- 消化道毛细血管 → 肠系膜静脉 → 肝门静脉 → 肝脏毛细血管 → 肝静脉 → 下腔静脉
- 功能:
- 将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运送到肝脏进行处理和储存,并将有害物质进行解毒。
V.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A. 结构
- 四个腔:
- 瓣膜:
- 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防止血液倒流。
- 动脉瓣:位于心室和动脉之间,防止血液倒流。
- 心壁:
- 心内膜
- 心肌层:最厚,由心肌细胞构成。
- 心外膜(心包膜)
B. 功能
- 收缩与舒张:
- 心房收缩 → 心室收缩 → 全心舒张
- 推动血液循环。
- 节律性:
- 传导系统:
- 窦房结 → 房室结 → 希氏束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细胞
- 保证心脏协调地收缩和舒张。
VI. 影响血液循环的因素
A. 神经调节
- 交感神经:
- 副交感神经:
B. 体液调节
- 激素:
- 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提高心率和心肌收缩力。
-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使血管收缩。
- 心房钠尿肽:使血管舒张。
- 其他物质:
-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促进血管舒张。
- 氧气浓度:降低时,促进血管舒张。
C. 其他因素
- 运动: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
- 情绪:激动、紧张等情绪会影响心率和血压。
- 饮食: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可能升高。
- 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会影响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