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思维导图高清》
一、绪论:地理学的视角与思维
-
1.1 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 1.1.1 定义:研究地球表层各要素的分布、联系、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 1.1.2 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及其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
- 1.1.3 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表层和人类活动空间。
-
1.2 地理学的分类
- 1.2.1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组成、结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
- 1.2.1.1 气候学
- 1.2.1.2 地貌学
- 1.2.1.3 水文学
- 1.2.1.4 土壤地理学
- 1.2.1.5 生物地理学
- 1.2.2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侧重研究人文要素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 1.2.2.1 经济地理学
- 1.2.2.2 城市地理学
- 1.2.2.3 农业地理学
- 1.2.2.4 人口地理学
- 1.2.2.5 交通地理学
- 1.2.2.6 文化地理学
- 1.2.3 区域地理学:综合研究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人文要素分布及区域发展问题。
- 1.2.1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组成、结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
-
1.3 地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 1.3.1 认识地球环境,了解自然规律。
- 1.3.2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 1.3.3 促进区域发展,解决社会问题。
- 1.3.4 培养地理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
1.4 地理思维方法
- 1.4.1 空间思维: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联系和变化。
- 1.4.1.1 位置(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 1.4.1.2 分布(规律、特征)
- 1.4.1.3 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1.4.1.4 变化(时间、空间)
- 1.4.2 综合思维: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 1.4.2.1 要素间的联系
- 1.4.2.2 区域间的联系
- 1.4.2.3 人地关系
- 1.4.3 区域思维:从区域的角度分析特定区域的地理特征、发展规律和面临的问题。
- 1.4.3.1 区域定位
- 1.4.3.2 区域特征分析
- 1.4.3.3 区域发展问题
- 1.4.1 空间思维: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联系和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
-
2.1 地球的运动与形状
- 2.1.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2.1.1.1 地球的近似形状: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 2.1.1.2 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极半径、表面积。
- 2.1.2 地球的自转
- 2.1.2.1 方向:自西向东。
- 2.1.2.2 周期:恒星日、太阳日。
- 2.1.2.3 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 2.1.2.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异、地转偏向力。
- 2.1.3 地球的公转
- 2.1.3.1 轨道:椭圆轨道。
- 2.1.3.2 方向:自西向东。
- 2.1.3.3 周期:恒星年、回归年。
- 2.1.3.4 黄赤交角:23°26′。
- 2.1.3.5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 2.1.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2.2 大气环境
- 2.2.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 2.2.1.1 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杂质。
- 2.2.1.2 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 2.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 2.2.2.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波长。
- 2.2.2.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
- 2.2.2.3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 2.2.2.4 温室效应。
- 2.2.2.5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 2.2.3 大气的运动
- 2.2.3.1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 2.2.3.2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 2.2.3.3 常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反气旋。
- 2.2.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
2.3 水循环与洋流
- 2.3.1 水循环
- 2.3.1.1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 2.3.1.2 水循环的意义:维系全球水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 2.3.2 洋流
- 2.3.2.1 洋流的成因:风力、温差、盐度差、密度差。
- 2.3.2.2 洋流的分布规律: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 2.3.2.3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航运、渔场、污染扩散。
- 2.3.1 水循环
-
2.4 地貌的塑造力量
- 2.4.1 内力作用
- 2.4.1.1 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 2.4.1.2 火山作用。
- 2.4.1.3 地震。
- 2.4.2 外力作用
- 2.4.2.1 风化作用。
- 2.4.2.2 侵蚀作用。
- 2.4.2.3 搬运作用。
- 2.4.2.4 沉积作用。
- 2.4.3 地貌类型
- 2.4.3.1 山地。
- 2.4.3.2 丘陵。
- 2.4.3.3 平原。
- 2.4.3.4 高原。
- 2.4.1 内力作用
三、人文地理环境
-
3.1 人口与城市
- 3.1.1 人口
- 3.1.1.1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
- 3.1.1.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 3.1.1.3 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
- 3.1.2 城市
- 3.1.2.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 3.1.2.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3.1.2.3 城市化及其影响。
- 3.1.2.4 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 3.1.1 人口
-
3.2 农业
- 3.2.1 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 3.2.2 农业地域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 3.2.3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3.3 工业
- 3.3.1 工业的区位因素:资源、能源、交通、市场、劳动力、政策。
- 3.3.2 工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
- 3.3.3 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3.4 交通运输
- 3.4.1 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 3.4.2 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
- 3.4.3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
-
4.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4.1.1 发展的定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改善。
- 4.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 4.1.3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4.2 人地关系
- 4.2.1 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性。
- 4.2.2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 4.2.3 人地关系协调的途径。
-
4.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 4.3.1 荒漠化治理。
- 4.3.2 水土流失治理。
- 4.3.3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五、地理信息技术
-
5.1 遥感(RS)
- 5.1.1 遥感的定义与原理。
- 5.1.2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5.1.3 遥感技术的应用。
-
5.2 地理信息系统(GIS)
- 5.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 5.2.2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 5.2.3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
5.3 全球定位系统(GPS)
- 5.3.1 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义与原理。
- 5.3.2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这些内容构成了高中地理的主要知识体系,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化每个分支的内容,并添加图片、案例等素材,使其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