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大气思维导图》

一、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1. 大气圈的组成

1.1 主要成分

  • 氮气 (N2):约占78%,化学性质稳定,稀释氧气。
  • 氧气 (O2):约占21%,供生物呼吸,维持燃烧。
  • 氩气 (Ar):约占0.93%,惰性气体。
  • 二氧化碳 (CO2):约占0.04%,温室气体,光合作用原料。

1.2 少量成分

  • 水汽 (H2O):含量变化大,形成云、雨、雪、雾,调节气温。
  • 臭氧 (O3):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 尘埃:凝结核,影响能见度,参与成云致雨。
  • 其他气体:如氖气、氦气等。

2.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2.1 对流层 (Troposphere)

  • 位置:紧邻地面,高度随纬度变化(低纬度高,高纬度低)。
  • 特点
    •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约6℃/千米)。
    •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尘埃集中)。
    •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雾等)。
  • 重要性: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

2.2 平流层 (Stratosphere)

  • 位置:对流层之上。
  • 特点
    •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臭氧吸收紫外线)。
    • 空气平流运动为主(稳定)。
    • 有臭氧层(保护作用)。
  • 重要性:臭氧层阻挡大量紫外线。

2.3 中间层 (Mesosphere)

  • 位置:平流层之上。
  • 特点
    •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稀薄)。
    • 大气较为稀薄。

2.4 热层 (Thermosphere)

  • 位置:中间层之上。
  • 特点
    •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吸收太阳辐射)。
    • 大气更加稀薄。
    • 有电离层(无线电通讯)。

2.5 外逸层 (Exosphere)

  • 位置:热层之上。
  • 特点
    • 大气极其稀薄,逐渐过渡到星际空间。
    • 部分气体分子会逃逸到宇宙空间。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性质

1. 太阳辐射

1.1 太阳辐射的特点

  • 波长范围广: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
  • 能量巨大: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 随纬度变化:低纬度多,高纬度少。
  • 随季节变化:夏季多,冬季少。

1.2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
  • 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强。
  • 日照时数:日照时数越长,太阳辐射越多。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1 吸收

  •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部分红外线。

2.2 反射

  • 云层:反射太阳辐射。
  • 冰雪:反射太阳辐射。
  • 地表:不同地表反射率不同。

2.3 散射

  • 大气分子和尘埃:使阳光发生散射,产生天空颜色。

3. 地面辐射

  •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 特点:波长较长,主要为红外线。
  • 能量大小:受地面温度影响,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4. 大气逆辐射

  •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地面辐射能量。
  • 作用:补偿地面辐射散失的能量,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
  • 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是温室效应的基础。

5. 大气的保温作用

  • 原理:大气既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又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
  • 影响因素
    • 云量: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
    • 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高,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
    • 水汽含量:水汽含量高,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

三、大气运动

1. 水平气压梯度力

  • 定义:单位距离内气压变化的力。
  • 方向:从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 大小: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2. 地转偏向力

  • 定义:地球自转引起的对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
  • 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 大小:纬度越高,速度越快,地转偏向力越大;速度越慢,地转偏向力越小。赤道无地转偏向力。

3. 摩擦力

  • 定义:大气运动中,空气分子之间的摩擦和空气与地表的摩擦产生的阻力。
  • 方向:与大气运动方向相反。
  • 大小:地表粗糙度越大,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快,摩擦力越大。

4. 风的形成

  • 成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
  • 方向: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 速度: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

5. 常见的大气环流

5.1 三圈环流

  • 信风带:低纬度地区,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
  • 西风带:中纬度地区,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
  • 极地东风带:高纬度地区,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
  •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全球气候。

5.2 海陆风

  •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低气压,吹海风。
  • 夜晚:陆地降温快,形成高气压,吹陆风。

5.3 山谷风

  • 成因:山坡和谷地热力性质差异。
  • 白天:山坡升温快,形成低气压,吹谷风。
  • 夜晚:山坡降温快,形成高气压,吹山风。

5.4 季风

  •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亚洲季风:冬夏季风方向相反,影响东亚和南亚地区的气候。

四、天气系统

1. 锋面系统

1.1 冷锋

  • 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面。
  • 天气:气温骤降、大风、降水(暴雨、雷雨)。
  •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1.2 暖锋

  • 定义: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形成的锋面。
  • 天气:连续性降水,云层深厚。
  • 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1.3 准静止锋

  • 定义: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或停滞。
  • 天气:长时间的阴雨天气。

2. 气旋

  • 定义:低气压中心。
  • 特点: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 天气: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3. 反气旋

  • 定义:高气压中心。
  • 特点: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 天气: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4. 热带气旋 (台风/飓风)

  • 形成条件:温暖的海水、充沛的水汽、弱的垂直风切变。
  • 结构:眼区、螺旋云带。
  • 影响:强风、暴雨、风暴潮。

五、气候

1. 气候要素

  •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
  • 降水:降水类型、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 :风向、风力、风频。

2. 影响气候的因素

  •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地形。
  •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 海陆分布: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
  • 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 洋流:暖流,寒流。
  • 人类活动: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

3. 常见气候类型

  • 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 亚热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 温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 寒带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六、全球气候变化

1. 温室效应

  • 成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
  • 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2. 酸雨

  • 成因: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在大气中转化为酸性物质,随降水降落。
  • 影响:腐蚀建筑物,酸化土壤和水体,危害生物。

3. 臭氧层破坏

  • 成因:人类活动排放的氟利昂等物质破坏臭氧层。
  • 影响: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4.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发展清洁能源,植树造林。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
  • 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平移与旋转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