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生物遗传和变异思维导图

《八上生物遗传和变异思维导图》

一、遗传的细胞基础

1. 细胞核的地位和作用

  • 地位: 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 作用: 存储和复制遗传信息,控制生物的性状。
  • 核心成分: 染色体

2. 染色体

  • 组成: DNA和蛋白质。
  • 形态变化:
    • 细胞分裂前期:呈细丝状,逐渐缩短变粗,清晰可见。
    • 细胞分裂末期:逐渐舒展开,恢复成细丝状。
  • 数目: 特定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成对存在。
  • 染色体与DNA的关系: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
  • 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

3. DNA

  • 结构: 双螺旋结构,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
  • 组成单位: 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
  • 碱基配对原则: A与T配对,G与C配对。
  • 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生物性状。

4. 基因

  • 定义: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 功能: 控制生物性状。
  •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是基因的表现形式。
  • 基因的传递: 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 基因的种类: 一个生物体内有许多个基因,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

5. 细胞分裂

  • 类型: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 有丝分裂:
    • 意义: 保证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不变,维持生物体的生长和修复。
    • 过程:
      • 前期: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形成。
      • 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
      • 后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
      •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新的细胞。
  • 减数分裂:
    • 意义: 产生生殖细胞,使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 过程: 两次连续的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
    • 结果: 一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1. 遗传

  • 定义: 后代与亲代之间在性状上相似的现象。
  • 原因: 后代获得了亲代传递的基因。
  • 表现形式:
    • 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性状。
    • 子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性状。

2. 变异

  • 定义: 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 原因:
    • 遗传物质的改变。
    • 环境因素的影响。
  • 类型:
    • 可遗传的变异: 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
    • 不可遗传的变异: 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能传递给后代。
  • 变异的意义:
    •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 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 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3. 相对性状

  • 定义: 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 例子: 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4.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 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 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 显性性状: 在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中,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 隐性性状: 在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中,只有当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来的性状。

5. 基因的传递

  • 基因的传递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基因通过染色体的复制和分配传递给后代。
  • 体细胞中的基因: 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
  • 生殖细胞中的基因: 生殖细胞中的基因成单存在。
  • 受精卵中的基因: 受精卵中的基因成对存在。
  • 基因型: 个体所具有的基因组合。
  • 表现型: 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

6.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 实验目的: 探索遗传规律。
  • 实验材料: 豌豆(具有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 实验方法: 杂交实验。
  • 实验过程:
    • 选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
    • 观察F1的性状表现。
    • F1自交,观察F2的性状分离现象。
  • 实验结论:
    • 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 基因成对存在。
    •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 生殖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对。
    • 受精卵中,成对的基因又恢复成对。
    •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
    • 性状分离比:F2中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接近3:1。

7. 基因突变

  • 定义: 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序列改变。
  • 特点: 普遍存在,偶然发生,低频率,不定向。
  • 原因:
    • 环境因素的影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 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 意义:
    • 是新基因产生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 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有利或有害)。
    • 可以用于育种。

8. 遗传的应用

  • 杂交育种:
    • 原理: 通过杂交使生物后代兼有双亲的优良性状。
    • 方法: 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然后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育。
  • 转基因技术:
    • 原理: 将某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使后者获得前者的某些特性。
    • 方法:
      • 提取目的基因。
      • 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
      •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 筛选和鉴定转基因生物。
  • 克隆技术:
    • 原理: 无性生殖。
    • 方法: 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然后培养成个体。
  • 优生优育:
    • 目的: 提高人口素质,预防遗传疾病。
    • 措施:
      • 遗传咨询。
      • 产前诊断。
      • 禁止近亲结婚。
      • 选择适当的生育年龄。
      • 加强孕期保健。

三、遗传与环境

  • 基因决定论: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唯一因素,环境不起作用。 (错误)
  • 环境决定论: 环境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唯一因素,基因不起作用。 (错误)
  • 正确的观点: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内在因素,环境是影响生物性状的外在因素。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生物的性状。即:表现型 = 基因型 + 环境。

四、注意事项

  • 理解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 掌握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内容。
  • 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意义。
  • 了解遗传技术的应用。
  • 明确基因与环境的关系。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雷锋的故事1到39页导购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