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和变异思维导图

《遗传和变异思维导图》

I. 遗传

A. 遗传物质基础

  1. DNA (脱氧核糖核酸)
    • 组成:脱氧核糖、磷酸基团、含氮碱基(A, T, C, G)
    • 结构:双螺旋结构,碱基互补配对 (A-T, C-G)
    • 功能:存储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
    • 复制:半保留复制,保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
  2. RNA (核糖核酸)
    • 组成:核糖、磷酸基团、含氮碱基(A, U, C, G)
    • 类型:
      • mRNA (信使RNA):携带遗传信息从DNA到核糖体,作为翻译模板。
      • tRNA (转运RNA):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携带相应的氨基酸到核糖体。
      • rRNA (核糖体RNA):构成核糖体的组成部分,参与蛋白质合成。
    • 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3. 染色体
    • 组成:DNA和蛋白质(主要是组蛋白)
    • 存在形式:
      • 细胞核: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
      • 拟核/质粒:存在于原核细胞的拟核和质粒中
    • 功能:携带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时保证遗传信息的平均分配。
    • 数目:每种生物具有特定的染色体数目。

B. 遗传定律

  1. 分离定律 (孟德尔第一定律)
    • 内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一个等位基因。
    • 适用条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纯合亲本。
    • 实质: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 验证实验:单交实验 (Aa x Aa)
    • 性状分离比:3:1 (显性:隐性)
  2. 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第二定律)
    • 内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适用条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 实质: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验证实验:双交实验 (AaBb x AaBb)
    • 性状分离比:9:3:3:1
  3. 伴性遗传
    • 概念: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相关的遗传。
    • 类型:
      • X染色体显性遗传
      • X染色体隐性遗传
      • Y染色体遗传 (只在雄性中出现)
    • 特点:
      • 子代性状表现与性别相关联。
      • 正交反交结果不同。
      •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遗传的应用

  1. 育种
    •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将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
    •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基因突变,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 多倍体育种:利用秋水仙素等方法,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多倍体。
    • 单倍体育种: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进行染色体加倍。
    • 转基因育种: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内,使其获得新的优良性状。
  2. 人类遗传病
    • 检测和预防: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羊水穿刺、绒毛活检、B超等)。
    • 类型:
      • 单基因遗传病:由单个基因的突变引起。
      • 多基因遗传病: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引起。

II. 变异

A. 变异的类型

  1. 基因突变
    • 概念: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 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 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根本来源,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2. 染色体变异
    • 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 染色体数目变异:
      • 整倍体变异:染色体组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 非整倍体变异: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如21三体综合征)。
    • 意义: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
  3. 基因重组
    • 概念:在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 类型:
      • 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交换重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 意义:产生新的基因型,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4. 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
    • 概念: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 特点:不遗传给后代。
    • 实例:缺乏阳光导致植物叶片发黄。

B. 变异的意义

  1.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 使生物适应环境:变异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有利于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3. 为育种提供选择基础:育种工作者可以根据变异的性状,选择和培育优良的品种。

C. 变异与进化

  1. 变异是进化的基础:没有变异,就没有生物进化。
  2.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3.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阻断了基因交流,使不同的种群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最终形成新的物种。

D. 诱变因素

  1. 物理诱变因素:X射线、紫外线、γ射线等辐射。
  2. 化学诱变因素:亚硝酸、秋水仙素、芥子气等化学物质。
  3. 生物诱变因素:某些病毒或细菌。

E. 变异的利用与控制

  1. 医学领域:研究疾病的遗传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2. 农业领域: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环境保护领域: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
  4. 工业领域:利用微生物的变异,生产新的工业产品。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漫画、思维导图(英雄人物、故事情节各选其一)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